“无废城市”或开启“万亿市场”

来源:新民周刊 2019-07-18 10:05 浏览量:10626

随着国内最大规模的垃圾分类之战在上海正式打响,另外45个重点城市也陆续出台政策,垃圾分类从“上海卷”扩展到“全国卷”。可以说,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地刮起了一阵“时尚旋风”。

垃圾革命的“三大战役”

我国的垃圾分类其实启动得很早,早在2000年,当时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等8个城市就开启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这一试就是19年,直到今天,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董会娟表示,垃圾分类要真正变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肯定是一个需要长期推进的过程,“因为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人,需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和生活习惯,这个过程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从国外的经验看,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通常需要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和教育”。

董会娟表示,关于我国垃圾分类的推进历程,她比较认同三阶段的说法。

第一个阶段可称为倡议阶段(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国家提出进行垃圾分类的一些指导性文件,倡导建议开展垃圾分类。例如1992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我国“要进行垃圾分类”,1996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37条,再次指出“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第二个阶段称为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2000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 8 个城市作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自此开始,国家不断推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垃圾分类法规和标准。

第三个阶段为强制分类阶段,此阶段始于2016 年6 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垃圾强制分类的开始。三个月后又紧接着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和量化垃圾分类目标,确定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并要求这些试点城市在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而单是上海市的垃圾分类标准此前就经历过五次变化。

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意味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展开。《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上海,这次真真正正成为了全国的先锋,责任重大了。

因此,这次上海是强力出击,准备发起最猛烈的攻势。

在董会娟看来,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宣传教育和培训的持续加强是重要前提。目前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都明显提高了,也理解和支持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不完全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有待继续加强。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部分环保意识低的民众的培训。”

“第二是垃圾分类体系缺乏从源头分类、中端回收收运到末端分类处置的完整链条,存在严重的链条脱节问题。尤其是前端分类后是否能分类收集并最终分类资源化处理,前端分类后末端混装是影响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三是资金投入大,尤其是垃圾分类体系建立初期的资金投入很大,包括宣传培训、分类设施、场地、处理设备、运营维护以及人员费等,如何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是重要挑战之一。”董会娟进一步表示,“第四是垃圾分类方式操作性强不强,这也是垃圾分类体系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充分考虑分类标准实施时人们操作的便捷性和可行性。我们之前做过调研问卷,结果显示便捷性是影响高知和高收入人群进行垃圾分类的最重要因素。”

强制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看似简单的四种分类真要做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些厨余垃圾分起类来,一下子还真让人“头大”:猪骨头、螃蟹壳、鸡骨头、小龙虾壳怎么分?也许翻看答案才能知道:前两种是干垃圾,后两种是湿垃圾。

常年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中国的厨余垃圾分类比较精细,比如干湿垃圾并非以含水来区分,能较好降解的就属于湿垃圾,难以降解的归属干垃圾。

“实际上,垃圾分类最终走向强制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刘建国认为上海的垃圾分类方案有几个特点:“第一,它强调全过程的分类、减量。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强调居民要去做好分类,然后可能摆一些分类的垃圾桶就行。但这次强调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都要严格做好分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体系。”

在责任主体边界和相应的职责划分方面,这次都比较清晰。从分类来讲,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也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责任体系,所以在当中作为垃圾产生者的居民,作为垃圾处理者的企业,作为垃圾管理者的政府,要各负其责。

同时,这次的分类还强调了强制力和约束力,比如: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要罚款,不分类不处置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逼迫在环节当中的各个主体,能够去尽到自己的责任。

另外,“它强调了政府统筹、部门的联动,建立协同推进的制度。过去做垃圾分类的时候,常常是把责任压在某一个部门身上,但部门的权限非常有限,难以调动那么多资源去推动如此复杂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政府主要的领导亲自去抓,建立多个相关部门协作的机制,推进的阻力就会小一些,力度就会大一些,进度也会快一些。”刘建国表示。

的确,这次的分类中矛盾最大的是厨余垃圾。“湿垃圾到底分还是不分,我认为肯定要分,因为我们的垃圾处理设施在后端,后端的污染比较重,效率相对比较低,厨余垃圾含量过高是一个主要原因。”刘建国表示,要想对厨余垃圾有所作为,前端必须要采取干湿分离的措施。

董会娟也认为,“如果要进行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推动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将湿垃圾单独分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湿垃圾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堆肥或发酵制沼气比直接焚烧的效率要高很多,而且目前上海垃圾成分的约60%为湿垃圾,单独资源化利用更加有必要”。

至于有的地方将湿垃圾列入“其它垃圾”,董会娟表示,尤其是在以填埋或焚烧处理方式为主的地区,这种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但她觉得,“如果未来这些城市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的话,厨余垃圾也是要分开收集、单独进行资源化利用的”。

但分出来多少,刘建国觉得是值得去思考的,“并不是说干湿要完全分离,分出来一部分品质比较好的湿垃圾,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和利用。剩余的其他垃圾就是干垃圾,完全能满足后端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和利用要求”。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干湿肯定要分,但要适度,不是分得越彻底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要指望我们的干垃圾当中没有可回收、厨余垃圾,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现在如果把这个定得太死、太刚性,会人为地加大垃圾分类的难度,这没有必要。分离出一部分湿垃圾,剩余的其他垃圾就混到干垃圾当中,最后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以能量的形式回收,这是最经济最高效最彻底的利用,现在没有哪一种能够比之更经济、高效、环保。”刘建国进一步解释道。

有文章将上海这次垃圾之战的本质形象地比喻为“修大渠”,只要“分类垃圾处理能力”这条大渠修好了,各种分类垃圾会逐渐汇聚过来,最后涓涓细流一定会形成江河,也是垃圾分类能显示成果的时刻。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我前面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的那样,需要全链条体系构建才能最终保证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真正建立。”董会娟介绍,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包括源头分类、中端收集收运、末端处理处置三大环节。其中,源头分类就是目前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垃圾的分类,这一环节通常也是最难的环节;中端收集收运则是在垃圾源头分类后,专门的分类收集车辆将分类后的垃圾从各个回收点运送至中转站,进行分类打包和压缩等处理后进一步运送到更大的区域回收中心,并最后进入各末端处置企业。

“各个环节是紧密连接、同等重要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难以为继,垃圾分类必须考虑全链条体系构建。”董会娟强调道。

但有一点大家需要厘清的是,“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是两个概念。董会娟进一步说明,源头减量是指针对人们过度消费、奢侈包装、餐饮铺张浪费、一次性消费等产生不必要垃圾的问题,“倡导人们改变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而垃圾分类则是在垃圾产生后如何更好地通过分类回收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两者都是减少垃圾处置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协同推进。”

短期内处置成本提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在《从经济学角度八问垃圾分类》一文中写道,说到底,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既是一种环保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戴教授团队中的一位副教授曾核算过每分出一吨湿垃圾所需的成本,记得开始时是5000多元,直接把戴教授吓得目瞪口呆。在他强烈质疑下,去掉一些成本项,最终降到3000元。

“真正的问题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目的,我们可以忍受多高的成本增幅?”戴星翼提出这样的疑问。

刘建国也坦言,垃圾分类后,短时间内成本一定是上升而不是下降。因为需要建更多的设施,管理成本也会增加,需要让居民做到源头分类投放,当中各种社会成本、经济成本也更高。“但良性循环的系统形成以后,整体的成本会缓慢地下降。但千万不要指望垃圾分类以后成本会下降很多。”刘建国的团队去各个地方调研后发现,现在分类做得好的地方,成本上升是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只是我们要让它合理化”。

董会娟建议:“PPP公私合营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成本问题的模式,政府主导并与垃圾回收处理企业签署特定环节的合作协议。但垃圾分类是实现废弃物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不管垃圾分类是否经济合算,都要去投入。”

原因至少有三点。首先,垃圾分类是应对我国垃圾围城困境,解决垃圾填埋场不足的必然路径,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有效减少垃圾填埋量。其次,垃圾分类及循环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对原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效应对资源和能源短缺危机。第三,垃圾分类和循环化利用,通常可以减少原生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污染和排放,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董会娟说,从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的进程来看,目前处于垃圾分类的强制执行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快速推进时期,加上国家领导也非常重视并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建设,因此全国各地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热情高涨,“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垃圾分类工作会取得实质性的变化和进步”。

而对于如何引导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戴星翼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需要讲情怀、公德、奉献的范畴,需要无数老百姓以自己的举手之劳做出贡献,“推动垃圾分类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培育民众环境责任心和公德的过程”。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业内有观点认为《方案》的发布将开启一个“万亿市场”。

对此,董会娟表示,“无废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但要注意“无废城市”并不是说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中的废物不仅包括生活垃圾,也包括工业废物和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目前,“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和试点城市均已推出,加上生活垃圾分类的快速推进,相信将会加速“无废城市”目标的实现。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