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社会协同项目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8-01 00:17 浏览量:5855

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专委会组织的“北京垃圾分类社会协同项目”专家研讨会于7月3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业内知名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七彩之心”专项基金等公益组织和京东、美团、启迪等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到会致辞并参与讨论。会议由协会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专委会秘书长侯允主持。

600.jpg

继上海等城市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从5月1日开始,也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然而,受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似乎没有达到预期。如何达到精准分类,精细化管理,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完善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协会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专委会特意邀请了参与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七彩之心”专项基金的顾问朱壮飞到会分享“上海市垃圾分类社会协同项目-绿色账户”的整体思路和运营经验。朱壮飞介绍,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是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管理,民非组织运营,由上海城投等大型企业支持三结合的模式,采用积分+现金的激励措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来看,该项目在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名认证用户达到130多万。

与会专家在听取上海绿色账户项目介绍后,结合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热点问题,就北京市开展绿色账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专家认为,一是要明确垃圾分类目的,加强分类回收处置能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创建多方协同、多元共治的模式;三是要构建全社会的绿色信用管理体系;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的构建。专家还认为,绿色账户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应该因地制宜的设计出符合区域特点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其激励措施的优势,结合各地的“条例”要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实在在落地,而不是成为昙花一现的走过场。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