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将实现变雨为宝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2016-10-12 13:49 浏览量:3719

来自日前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公开消息称,北京提出分目标有序推进现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城市生态本底。通州和延庆两区成为首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据公开资料,北京建设“海绵城市”的总目标是通过增加储水空间,将雨水留下来;通过改造硬质铺装,将雨水渗下去;通过延长汇流路径,将雨水净化好。将北京建成宜居的、充满活力的、缺水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的20%面积实现70%雨水就地消纳。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80%面积实现70%雨水就地消纳。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州和延庆成为首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州将结合副中心建设,按照高水平高标准建设要求,建设平原“海绵城市”。延庆将结合世园会建设,按照生态文明新典范建设要求,建设山前“海绵城市”。

老旧小区改造要考核“海绵”能力

一座城市应对雨水最好的办法就是“小雨蓄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别成灾”,将蓄存的水充分加以利用让城市更加安全、生态和清洁,因此,“海绵城市”应运而生。究竟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众所周知,建设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所以除了山区保护、河湖水系治理、蓄滞洪区的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还包括公园绿地建设、道路广场以及建筑小区的改造等。

除此之外,在建筑小区方面,市规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建区域将全部按照地方标准的要求建设雨水控制利用小区,还将与市重大办“十三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计划结合,把雨水控制利用作为项目内容之一,进行重点考核。

按照规划,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将率先在通州区和延庆区进行试点,通州将结合副中心建设,按照高水平标准建设要求,建设平原海绵城市,延庆则将结合世园会建设,按照生态文明新典范建设要求,建设山区海绵城市。据了解,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进入规划阶段,将充分利用通州五河交汇的特点,重视“生态道路”及“绿色建筑”这两种“海绵体”建设,设计中也会注重通州特色,加强与通州历史文脉结合。

规土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京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的20%面积实现70%雨水就地消纳,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80%面积实现70%雨水就地消纳。

八成建成区都将集雨

一张来自规划部门的示意图上,从山区外围到中心城,北京建成一屏、五扇、三环、五水、九楔,增加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和水系用水。

其中,山区保护将成为“一屏”,山区占全市面积的62%,是本市生态涵养区,将重点进行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而山前的位置,被称作“五扇”,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好,是全市最主要的地下水补给区,将重点建设大型蓄水空间。

依托河湖、绿地这样重要的海绵体,北京将建成“三环”、“五水”、“九楔”,成为控制消纳雨水的主要存蓄空间。在集中建设区,将重点减排并利用“蓝”和“绿”营造宜居空间。

这样的试点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已经投入使用的亦庄路东区的蓄滞洪区,能储存80万立方米的水量。降雨时这个区域的雨水会先进入人工湖,降雨过后,凉水河水位下降,再开闸排入凉水河。位于西五环内的西郊砂石坑更是个大家伙,它能存500万立方米的雨水,未来将成为一个能进行雨洪调蓄、能回补地下水的综合性大公园。

如果能实现这个规划,北京就像一块海绵,有弹性不说,还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一家的事。来自水务部门的规划显示,针对水源保护、涵养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近期,北京将建设21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对542个村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建设32平方公里的库滨带,并治理5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

这些项目覆盖的面积将达到2594平方公里,相当于5895个天安门广场。

73处滨河公园将身“蓄水池”

而事实上,由于中心城区没法修建水库,又不能扩展河道,所以将建设大小不等的73个滨河公园。诚如南四环南、南三环南等每逢大雨就容易积水的河道,都将设蓄洪池作为“缓冲带”。如果需要,这73个蓄洪蓄涝区能存贮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5个昆明湖。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7·21”暴雨灾害后,北京其实就已经加大了城市蓄水池的建设。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60座雨水调蓄池,蓄水能力21万立方米。在今年“7·20”特大暴雨中,全市60座雨水调蓄池均已进水,在有效削峰并减少路面积水的情况下,同时回补地下水并蓄水,用以城市灌溉。除了蓄洪蓄涝池,今年强降雨之所以让北京“有惊无险”,森林公园、透水瓷砖、绿色屋顶等城镇雨水工程也“功不可没”。

在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的北京,留住宝贵的天上来水,让雨水循环利用,一直是北京市建设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的初衷。截至2015年底,北京已建成城镇雨水利用工程1178处,7月19日至20日的暴雨中,全市城镇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量达876万立方米。而据测算,今年强降雨期间通过城市森林下渗回补地下水资源的量则达到数亿立方米。

“通过把城市打造成‘海绵’,北京不仅能够实现面对洪水‘收放自如’,还能在充实市政景观的基础上,改善京城生态环境健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说,“7·20特大暴雨,让北京共形成了33亿立方米水资源,随着主汛期的到来,这些‘海绵’还会继续施展身手,将雨水变‘废’为‘宝’。”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