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八大类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模式”

来源:深圳 特区报 2017-07-19 11:44 浏览量:3181

6月份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率先聚焦生活垃圾分类,关注垃圾分类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对深圳市发布《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给予肯定与鼓励,他表示,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在深圳将由鼓励变成强制,称这一举措是全国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破局之举。

深圳这一做法不仅得到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更引发市民的广泛关注。从6月3日深圳市城管局发布国内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推动深圳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迈出关键一步、实质性一步以来,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究竟还采取了什么蓄势破局的措施?深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积极构建八大类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理体系

在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有一部分垃圾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但市场上还未自发形成回收处理体系。为了在前端能够最大化资源利用,市城管局按照不同的种类,从垃圾中分流出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绿化垃圾、果蔬垃圾、废旧织物、年花年桔、玻金塑纸八大类垃圾,实施大分流处理。

目前,八大类垃圾分流处理体系已率全国之先初步建成并在不断完善,日处理量不断攀升。这一举措既实现了这八大类垃圾回收的资源化再利用,又有效减少垃圾填埋与焚烧的末端处理压力,为深圳全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打通了资源类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机制。

如何处理废旧沙发、床垫等大件垃圾,常让人为之苦恼。卖废品不值钱,还要自己花钱处理。现在,十个区(新区)均建立了大件垃圾预约回收制度。以住宅区或社区为单位指定大件垃圾投放点,实行定点投放、预约清运,各区确定运输处理企业,向社会公布投放指引、预约清运方式,末端处理以资源化利用为主。目前,全市收运处理大件垃圾400吨/日。

餐厨垃圾事关餐桌安全,该市已建成运营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龙华区5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1130吨/日,目前收运处理量约900吨/日,占全市餐厨垃圾总产生量约50%。

在有害垃圾分流处理上,市城管部门招标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对全市废电池、废灯管进行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今年截至6月底,全市共设置废电池专用回收箱约21000个,回收废电池约8吨;共设置废灯管专用回收箱约12000个,回收废灯管约31吨。

全市市政公园、郊野公园的绿化垃圾实行就地粉碎回填利用,全市社区公园的绿化垃圾就近处理。城管部门正在郊野公园探索建立集中堆肥利用试点,消化其他公园不能完全就地就近处理的绿化垃圾。目前,全市133个公园分流处理绿化垃圾约100吨/日。

全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果蔬垃圾实行就地脱水或粉碎后综合利用,或纳入餐厨垃圾处理体系。目前,全市15个场所分流处理果蔬垃圾120吨/日。

城管部门积极引进有分拣场所和再生利用渠道的回收企业,在住宅小区(城中村)设置专用废旧织物回收箱。今年截至6月底,全市共设置废旧织物回收箱约3900个,回收废旧织物4吨/日。

依托大件垃圾投放点,全市所有街道已实现年花年桔定点投放、预约清运、资源利用处理。2017年春节共回收年花、年桔约181万盆,较2016年增长约114%。

今年10月底前,全市住宅区(城中村)玻金塑纸分类收集容器将完成配置。物业服务企业负责收集容器的保洁维护等日常管理,并通知收运企业及时回收;各区统一招标专业收运企业提供免费预约回收服务,每月至少巡回收运一次。

发放国内首份家庭垃圾分类投放指引

只有当市民、家庭都参与进来做好垃圾分类时,垃圾分类的全民时代才真正到来,全民分类才有意义。对此,市城管局、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编制一份《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并于6月3日,在全市及十个区(新区)同时举办了“全民分类时代·邀您共同见证”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发布会,2017位深圳市民共同见证了《指引》的发布,加强向市民宣传、推介、发动。

“深圳这次指引有两大特点,第一比较具体,第二比较务实。具体就是把分类类别和常见物品都列出来了,可操作性比较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如此评价了这份指引。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于以往对垃圾进行粗略分类的做法,这份《指引》对垃圾投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发布会过后,深圳市各区、街道及时印制《指引》,并通过多渠道发放入户。截至6月底,全市共印制分类投放指引超过260万份,主要通过社区、物管、义工、NGO组织以及专业公司等入户发放或投放到信箱,并向居民详细讲解指引内容,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指引要进家庭,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要进社区、进小区、进城中村。”市城管局局长王国宾强调,深圳不仅要给居民一个清晰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还要给一个垃圾分类投放处,届时,居民小区里,投放指引清晰,设施布局完善。

眼下,各区(新区)在加紧派送《指引》给每家每户的同时,也在加快布局住宅区(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有害垃圾和玻金塑纸投放点、废旧织物投放点、大件垃圾及年花年桔投放点、其他垃圾投放点),待10月份,设施配备到位即启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为推动这两项工作的开展进程,6月28日,市城管局举办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题培训会,各区城管局、街道办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共200余人参训,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就具体推进方法进行指导,并提出工作要求。此外,组织开展“行走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督导,以“行走”促落实、促转变、促提升。目前,市、区、街道和社区通力合作,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培育引导市民规范进行垃圾分类,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加快推进深圳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立法

深圳人口密度大,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会越来越大。遍观许多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有一条共性经验和启示是,法律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保障来推动。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这一政府规章颁布施行,我市一直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总体来看,仍处于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制力。

“人人都产生垃圾,人人都有责任进行垃圾分类。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推动每一位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必须要有严格的立法保障,否则垃圾分类极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王国宾说。

如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未按要求分类投放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3万元)以下罚金;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

德国设有“环境警察”,一旦发现居民乱倒垃圾,就会发警告信,如不及时改正,会发罚单,再不改,收取垃圾清运的费用就会提升,从而加重整个小区住户的垃圾处理费用,不仅会招来邻居的谴责,甚至有可能被管理员赶出公寓。

台北市则采用流动式垃圾收运模式——“垃圾不落地”,即取消设置在马路边的垃圾投放点,强制要求居民在指定时间段内拎垃圾到垃圾收运车停靠点,把垃圾投放到垃圾收运车内。台湾从2005年开始强制要求居民把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一般垃圾三大类,对一般废弃物清除处理费随袋征收,投放一般废弃物时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售卖专用垃圾袋得到的费用则作为垃圾费上缴财政。

为此,深圳在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总结《办法》实施一年来成效的基础上,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地方立法计划。目前,《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条例(草案)》已初步形成,正在研究、推进阶段。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深圳将用法治的强制力推动强制分类,用严格的罚则保障强制分类的推行。

一流标准建设改造所有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水平、能力和标准,更是一座城市垃圾综合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日产生垃圾量约17500吨,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深圳正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与标准建设与改造全市所有垃圾处理设施。到2018年底深圳的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8000吨以上,实现分类以后的垃圾全量焚烧。

目前,盐田垃圾焚烧厂已完成提标改造,目标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垃圾焚烧厂的典范。新建的东部环保电厂等三大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焚烧炉、余热锅炉、烟气净化系统关键部分、垃圾吊均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垃圾渗滤处理后进行回用,实现循环经济;烟气排放制定“深圳标准”,高于国家、欧盟标准。

据悉,今后,深圳市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不但具有世界一流的设施,而且是集科普教育、绿色低碳、工业旅游、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宣教基地。

与此同时,深圳还着力探索研发生活垃圾超高压分质和干湿分类减量资源化技术与工艺。在下坪填埋场开展的稳定性测试,通过超高压机械设备,将原生垃圾分成干湿两类组分,其中干组分进行焚烧,湿组分作生物处理,可减少一半的焚烧处理量。经连续测试,顺利通过住建部的科技成果鉴定。

“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成套设备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已获住建部2016年科技项目计划立项,深圳是全国唯一示范城市开展相关测试工作。 

此外,全面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监管。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排放数据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市、区城管部门向各项目派驻监管小组,每月形成监管报告作为垃圾处理费支付依据;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每季度对全市5座垃圾焚烧厂和3座卫生填埋场的烟气、渗滤液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组织由政府人员、专家、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联合共建小组,对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借助市政府市民热线、城管热线、环保邮箱和数字化城管等平台,充分了解垃圾处理设施周边居民诉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为了赢取社会信任支持,以东部环保电厂项目及其配套项目为核心,在龙岗河南岸坪地牛眠岭、马塘两个居民小组约1.5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国际低碳城节能环保产业园,积极发展与之相关联的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及延伸产业。

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

持之以恒推进垃圾分类需要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和全民参与的深度。为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深圳近年来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推进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建立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等。

目前,深圳已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创建,编制印发不同学龄阶段的专题知识读本,举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及高校专题培训共300多场,开设常态化主题班会课和社会实践,引导全体师生身体力行生活垃圾分类,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2017年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覆盖率为50%,2018年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12月底前,各区(新区)将结合辖区特色分别规划建设1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或者体验馆,作为辖区中、小学校定点科普场所,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生态环保理念等知识,并免费对外开放。

各街道将选取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全面总结归纳在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入户、投放设施配备、后续管理、收运处理、组织发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工作模式并推广实施。

每周六是全市“资源回收日”,当天住宅小区(城中村)将统一回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引导居民养成在家中暂存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约18000场。

此外,深圳还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义工和NGO组织等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引导和督导工作,依托公益组织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队伍进入社区,发动居民参与并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社会参与”的规模效应。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