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垃圾分类严格回收复杂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8-15 10:05 浏览量:5367

第一次到日本的游客肯定都会觉得这里天蓝水清,城市一尘不染,路上基本见不到任何的垃圾纸屑,“干净”或许是他们对于日本的第一印象。但是,40年前的日本也曾深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城市垃圾困扰。日本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加上国民的高度重视,才使得日本的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干净的环境也成了日本的一张名片。

垃圾分类严格精细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但随着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来越精细化。据记者在东京生活的经验,日本的垃圾大致分为八大类。第一种是可燃垃圾,比如厨余垃圾、衣服、橡胶制品、革制品、杂草等。第二类是不可燃垃圾,比如餐具、厨具、玻璃制品、灯泡、小型家电等。第三类被日本人称为粗大垃圾,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大的垃圾,比如自行车、桌椅、沙发、微波炉、烤箱、高尔夫球杆等。第四类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水泥、砖瓦、农具、灭火器、废轮胎等。第五类是塑料瓶类,比如装饮料、酒类、酱油等的塑料瓶。第六类是可回收塑料类,比如商品的塑料包装袋、牙膏管、洗发水瓶子等。第七类是有害垃圾,比如干电池,水银式体温计等。第八类是资源垃圾,比如报纸杂志、硬纸箱等。

如此细致的垃圾分类,足以让没有分类习惯的人头疼半天。然而,日本垃圾分类的精细化远不止如此。比如,扔塑料瓶也不只是把塑料瓶收集起来扔掉那么简单。首先,瓶盖要拧下来单独扔掉,同时瓶身上的塑料标签也要撕下来单独扔掉,最后要用水将塑料瓶内的污渍冲掉,然后踩扁,单独装入透明的塑料袋中再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扔塑料瓶的过程。再比如,现在点外卖带回家吃的越来越多。在日本,若你在便利店买了快餐等带回家吃,吃完以后,不能把所有垃圾都直接放在塑料袋中一起扔掉,而是要把用过后的塑料包装都洗净、分类,才可扔掉。

在日本,粗大垃圾不仅不能卖钱,反而要花钱去处理。日本人必须把粗大垃圾搬到指定回收点,而不是放到平时扔垃圾的地方。不仅如此,还要事先购买处理券。处理券在便利店即可买到,粗大垃圾的大小决定了处理券的价格,一般从二百日元到数千日元不等。如果买的处理券金额不够,垃圾收集员会贴上一个写有未被收集理由的便签,这时要再去便利店补齐处理费金额,才算完成扔粗大垃圾的所有环节。

垃圾回收有详细时间表

日本不仅垃圾分类有着严格的要求,分类后的回收也是异常复杂。无论是垃圾收集日,还是具体投放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限制,如果错过了规定日期的指定时间,就只能将垃圾存放到下一个收集日收走。因此,许多日本家庭都按照垃圾划分种类,在家里准备了相应数量的小垃圾桶,里面套上指定的垃圾袋,在日常生活中扔垃圾时就完成了垃圾分类,这样一到具体收集日时,便可轻松将垃圾扔掉。

有一些外国游客说,日本干净是干净,就是扔垃圾太不方便了。确实,到过日本的人都不难发现,日本的街道上几乎没有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门口和自动贩卖机旁边设置公共垃圾桶,或者举办大型活动时设置临时垃圾桶。这其实是变相地敦促日本国民将垃圾带回家,进行分类处理。

据了解,日本有的行政区会在年底给每一家住户送上第二年的垃圾投放“年历”,上面配有各种类别垃圾的图画,帮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此外,在这个“年历”上,每个月都会用不同颜色来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即使没有这个“年历”,居民也可以通过市报、政府官方网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体信息。

一位朋友住在东京吉祥寺附近,他那儿的垃圾收集日期十分严格,每周一收集可燃烧垃圾,每个月的第一个、第三个星期二收集不可燃烧垃圾,每周三收集塑料软瓶、其他塑料容器包装,每周四收集可燃烧垃圾,每周五收集瓶子、空罐、旧纸张、旧衣服及有害垃圾。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住的吉祥寺南町的垃圾收集“年历”,而附近的本町、北町等区域又有着不同的收集日期。

严苛的法律约束民众

如此烦琐的垃圾分类和投弃程序,如果只是以道德来对公民进行约束,恐怕是难以全面落实的。因此,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是一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另一方面,后者可以更有效地对国民进行约束。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实际上,日本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太长的历史,1970年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5年又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再循环法》,2000年制定了《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等。

据了解,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将受到严厉制裁。比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被“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罚款(约合人民币6500元);在垃圾收集区乱扔垃圾,处罚则更严厉。根据《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如果胡乱丢弃废弃物的是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

在日本的街头还看到过相关的宣传画,警告不法丢弃垃圾者可能会遭到什么处罚。例如,要求公民一旦发现乱丢废弃物者,需立即向所在地区的区役所或警察署举报。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京、长野等地都发生过乱扔垃圾被罚款甚至遭起诉的案例。正是这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像“紧箍咒”一般约束着日本国民,让他们时刻不敢对垃圾处理掉以轻心。

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

日本人对如此繁复的垃圾分类、处理原则熟记于心,且又身体力行,除了法律和罚金的约束之外,还要归功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环保教育。一位朋友家附近有一所幼儿园,中午经常可以看到很有趣的一幕,就是小朋友们排队扔垃圾。询问后得知,学校提供的午餐中时常有瓶装牛奶,奶瓶的纸质瓶盖上有层塑料纸,小朋友喝完牛奶后,要将纸质瓶盖和塑料纸投入不同的垃圾筐,将玻璃奶瓶放在水桶里洗干净,然后倒放在指定的筐子里晾晒。日本环境保护教育之细微,由此可见一斑。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日本读小学三年级,她说,孩子的社会课就是讲垃圾分类及再利用,孩子回家后就说以后要严格按照课上讲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她觉得特别有意思。据了解,日本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不仅仅是日本小学生,就连许多来自外国的学生团访问日本时,日方都会组织他们参观垃圾处理厂。一方面,这是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高效的垃圾处理模式,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在日本,尽管不按规定乱扔垃圾的情况并非彻底绝迹,但是在长期的法律惩治、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下,公民能够自我约束,使得日本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日本民众也把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和投放、正确使用垃圾袋等,作为评判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治理环境问题,可以学习邻国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约束公民行为的具体标准,并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互促进的机制,奖惩并举。其次,制定科学可行的垃圾分类标准,既要方便居民分类处理,又要兼顾垃圾处理的方便。再次,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垃圾分类意识从娃娃抓起,将垃圾分类深深植入每一个公民的心中。最后,国家还要加大在垃圾处理上的投入,不仅要不断提升垃圾处理技术,更要鼓励民众绿色生活,形成全社会共识。我们近邻可以做得好,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