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经济转型

作者: 宣传会展部 2014-11-05 10:49


11.jpg

主论坛现场

12.jpg


主论坛现场

11月1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主论坛设有主旨演讲、高端对话、成果发布、“碳中和”证书颁发仪式四项议程。

13.jpg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主持论坛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主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14.jpg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在主旨演讲中,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徐匡迪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6%,木材占世界的2.5%,石油资源量占世界的2%, 资源占有量惟一较高的是煤炭,而它还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

徐匡迪指出,消费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生产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领域。在全社会应提倡节约资源、简化包装,进行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鼓励消费、反对浪费;加强学校生态知识的教育,形成爱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生产领域发展近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社会。

15.jpg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转型”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解振华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绿色转型探索出了有效模式和实现路径,也培育了新的产业。解振华总结了我国十年来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健全法律规范、强化制度约束;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政策驱动、建立激励机制;科技支撑、注重技术引领;示范试点引路,带动全面发展。

解振华指出,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法制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快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抓紧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押金回收制、再生产品标识管理、生产企业强制使用一定比例再生资源等制度;二是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是完善政策机制,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价格、产业、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四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实用技术产业化,实现重点领域关键链接技术突破;五是加大示范推广,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建筑垃圾资源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生产过程协同处置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等示范工程,继续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选择1000家企业开展示范并实施资源产出率提升工程。

16.jpg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提出了“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以下思考:第一点,社会是基础,应该广泛动员协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既需要建立工业、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更需要建立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努力形成全民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第二点思考企业是主力,应该遵循原则,释放潜力,把立足点放在企业转型升级上,着力点放在循环经济利用上,达到经济的循环经济发展。第三点思考协会是智库,应该深入研究,积极献策。协会要认真、积极组织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专家和学者,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解遇到的毛病和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广大企业献策助力。第四点思考政府是主导,应该统筹谋划,协调行动。

石军指出政府推动需要做三项工作,一是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修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强化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需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在金融机构贷款上,需要优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需要优先倾斜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

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是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预防”途径。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在论坛上介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复杂,一些地区污染已经演变为区域性、复合型环境问题,大气环境形势总体上进入了多污染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演化、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的形势比较严峻,应该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污染法的工作。过去污染防治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重“治理”轻“预防”,难以形成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利用、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以及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理念,为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实现了污染防治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战略转变。

18.jpg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循环经济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型城镇化与循环经济融合是新要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数据显示,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m3;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土地: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km2;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循环经济将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110.jpg 

主论坛高端对话现场

主论坛高端对话的主题是“循环经济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由国务院特约研究员、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主持,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毛如柏,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姚燕等嘉宾参加了对话。

111.jpg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发布《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等两项研究成果

在主论坛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发布了《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等两项研究成果。《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汇集了近十年来有关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法律、行政法规与国务院文件,规划、标准规范与技术目录,宣传与重大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系统可查的史料性文献。《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旨在加快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协会会同有关单位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征集的案例中,经专家论证后优选出20个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可复制、可推广,为同类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13.jpg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向论坛主办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颁发了“碳中和”交易证书

114.jpg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向论坛主办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颁发了低碳产品认证书

在论坛同期,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论坛向主办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颁发了“碳中和”交易证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王克娇向论坛主办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颁发了低碳产品认证证书。据介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通过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交易所购买了中国首批签发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了论坛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是循环经济领域的社会团体首次开展自愿碳减排活动,对倡导低碳发展具有引领示范意义,对论坛各项活动中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核算是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完成的。

据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着力创建的品牌性活动,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搭建政策研讨、技术推广、交流合作、投资洽谈的有效平台。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本届论坛梳理了十年以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审视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就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各位专家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等发表真知灼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