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油控研究项目”)发布最新报告——《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该报告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撰写,研究了中国塑料物质流,分析了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包括能源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在此分析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塑料消费减量(“塑控”)的目标、路线图、保障措施和预期效益。
塑料消费造成了全球严重的环境污染。截至2015年,人类累计排放了约6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接近80%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遗弃。塑料工业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
报告指出,如果仍以目前的惯性模式发展,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预算总额(2°C情景)的15%。
该报告首次系统量化了中国塑料产品的环境足迹。以应用广泛的塑料聚乙烯(PE)为例,不同品质的PE制造环节的环境影响不同,其中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生产的环境影响最大。每吨LDPE生产的能耗为0.96吨油当量,取用水资源16.6立方米,碳排放2.98吨。
报告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中远期的“塑控”目标:到2025和2035年,我国家庭塑料消费较2017年分别减少10%和25%。
报告估算,“十四五”时期,通过“禁止、限制、替代”等措施可累积减少传统化石基塑料消费1180万吨,如果算上减量焚烧的贡献,预计可节油2500万吨;此外还可累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相当于35个500兆瓦煤电厂全年的碳排放量。
报告认为,推动塑料经济从开环的线性模式走向闭环的循环模式,是一场从理念、技术、管理及生产、消费的系统性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的循环性能。报告由此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塑控”的总思路:从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使用及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环节入手,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改革机制体制,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塑料经济模式。
基于环境足迹的研究分析,报告提出了我国“塑控”的总策略:分类管理,减量发展,抓准热点,以政策优化与创新发展作为促进与保障机制。报告强调我国未来的“塑控”要抓住超市、餐饮店等热点场所,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热点产品,捆绑及赠品型销售和包装型搭售等热点行为,以及产业链服务保障创新,包括生产者包装设计创新、外卖餐具利用模式创新、物流包装利用模式、塑料回收分类创新。
报告建议我国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估(LCA)视角下的塑料管理机制,重点是对塑料产品(含塑料包装)制定强制回收目录,以及出台与回收再利用配套的塑料分类技术规范;夯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试点塑料押金制度,配套回收系统与押金返还途径,对塑料袋、一次性塑料产品的“费改税”。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提出了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创新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在供应侧禁止生产对环境危害严重且末端处理困难的塑料种类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