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治理蓝图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21-04-13 11:37 浏览量:3834

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依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生活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目前,城市承载着中国60%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中国排放总量70%以上。城市无疑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战场。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低碳减排更会成为城市发展的硬约束。各地该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碳减排分解工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城市治理将面临怎样的转变?用行动落实蓝图,可以预见,越来越多城市将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包括城市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在内领域综合利用先进低碳产品、技术和方法,探索积累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经验。事实上,近年来低碳减排已被纳入提升城市竞争力、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考量内容。

绿色出行:一道城市亮丽风景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实现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作为节能减碳重要一环,交通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为加快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公交优先”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共享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未来城市公共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大力发展,地铁、轻轨、城轨、公交的智慧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也将更进一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势必会加速汽车电动化发展,催生整个产业链在城市中的布局和更新换代。

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和交通品质,给市民创造更舒适、更美观、更低碳的道路交通环境,不少城市正全面推进公共设施周边慢行系统建设。以深圳市为例,在未来5年内,该市将结合重点片区交通综合治理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建设,成网成片推进自行车道建设,规划并推动建设一批自行车快速路和慢行骨干道路,每年建设自行车道不少于300公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如何整体提升城市交通运输融合创新能力,成为节能减碳关键。专家表示,过去由于发展理念上的制约,我国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传统慢行交通工具由于智能程度低,难以与公共交通形成有效衔接。智能设备广泛应用,提供了大量末端出行数据,可以帮助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提升整体效能,更高效地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促使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降低城市出行碳排放。未来,绿色出行将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园林绿化: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除了依靠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减少高排放的措施之外,绿化造林等生态工程实现碳吸收、移除的方式同样重要。据有关研究,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碳约11.1亿吨,相当于同时期国内每年人为碳排放量的45%。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强固碳能力,更高质量城市生态体系吸收中和碳排放能力也很强。为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2004年原建设部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升级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是最美底色。以上海市为例,“十三五”时期,该市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17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基本建成、4038公顷外环绿带全面建成、城市公园达到406所、新增绿地逾6000公顷……基本形成“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湿地保有量达到46.46万公顷。“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成为上海市提出在2025年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底气。

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力、可呼吸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增加城市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公共绿地质量,科学布局绿地分布和结构,可以促使城市绿地吸碳放氧能力最大化。今天,走在城市街头,绿色越来越浓,城市园林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增绿添景花样越来越多。一批小、多、匀、精的“口袋公园”出现在家门口,让群众出门见绿。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促进绿化、美化由局部向整体提升,提升了城市颜值,涵养了城市品质,也必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绿色力量。

环卫行业:牵住低碳发展“牛鼻子”

相关研究表明,环卫行业所在固体废弃物领域终端碳排放总量占比不算大,但却是碳减排最具效率的行业之一。垃圾分类作为环卫领域抓手,通过分类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普遍共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理过程碳减排协同作用日益凸显。碳中和目标责任压实,无疑为垃圾分类等绿色理念进一步落地和加速推进提供了价值支撑。资料显示,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回收后再循环利用的一个牛奶小纸盒、一个塑料饮料瓶,都能够减少新原料的生产,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产生。回收1吨废纸就能生产800千克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垃圾分类是离普通人最近、最便捷的低碳生活形态。

碳中和目标下,短期看,国家对城市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将带动城市环卫及环卫装备布局需求。环卫装备智能化、新能源化将成为行业主流。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帮助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品重新回到生产流通渠道,从而减少生产环节新产品对能源的消耗及产生的排放;经分类后的焚烧垃圾热值提升提高发电效率,厨余垃圾能够通过转化为绿色天然气、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碳排放量。

我国正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随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多污染多付费”,垃圾处理收费落到实处。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处于生产生活“末端”,消费成本的上升,某种意义上,可以促进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居民“生态觉醒”,有效减少垃圾量产生,倒逼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绿色低碳化。垃圾分类制度将变成能够牵住生产生活环节末端减排的“牛鼻子”。

如何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考”,每个城市都将根据自身情况给出具体步骤和方案。这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重构,以更少能耗、更低环境代价,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的是城市空间更合理,环境更清洁、生活更便捷。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