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资源,金华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45%

来源:中国环境 2025-09-19 15:28 浏览量:139

每天上午,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龙山村的秸秆收储中心内,几辆大货车正在排队装运一种物料。这种物料颜色为褐色,呈圆柱体形状,粗细如小拇指,闻着有草木香。上述中心负责人、浙江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哲介绍,这是一种生物质燃料,由秸秆和树枝、废木料等脱水粉碎后,经机器压缩而成,用于电厂发电等。“收储中心于去年12月建成,服务源东、曹宅、鞋塘、塘雅等4个周边乡镇,每天有30吨—50吨的秸秆在这里变废为宝。”

秸秆是“生态包袱”,若堆积田间地头,会影响耕作,还可能引发病虫害。若就地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且存在火灾隐患。

作为农业大市,金华市如何给田间地头的海量秸秆找“归宿”?近年来,金华市以项目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38家,促进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让“生态包袱”变资源,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

“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实现‘政、农、企’三方受益。”金华市农科院生态环保所所长刘国强说,借此,政府甩开“生态包袱”,变废为宝;农户卖秸秆或用秸秆换肥,降低种植成本;企业获得廉价生产原料,产出高价产品。

走进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的苏园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只见秸秆堆积如小山。中心场发酵地内,秸秆、畜禽粪便等混合物正在发酵,冒出腾腾热气,散发出淡淡酸腐味。上述中心负责人、苏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锡春介绍,发酵时最高温度能达到70多摄氏度,高温可杀灭原料中的病菌、虫卵等有害物。温度计实时测量发酵温度,当降至30多摄氏度后,发酵结束。经10多天发酵,秸秆将成为有机肥。

“1吨秸秆、畜禽粪便混合物发酵后可以产出0.3吨—0.5吨有机肥,周边农户可持秸秆等量换取。”苏锡春说,今年10月起,中心将养殖蚯蚓。经蚯蚓食用分解后的有机肥,被称为“有机肥之王”,一吨能卖到千把元,效益可观。

如今,在金华市,越来越多的秸秆收储中心建设运行,推动秸秆收储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金华市以县域为单元,按照“点收集、区域收储、中心归集”模式,建成村级等各类秸秆收储网点547个。其中,有省级标准化收储中心13个、规模化秸秆收储中心57个。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