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环经济的深入思考

2021-04-01 16:22 浏览量:4493

作者:季昆森,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最初提出宇宙飞船理论即循环经济,就是创新的产物。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万豪敦说过,“循环经济革命将会令全球经济走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500年以后,当人们回首过去时,会把它视为与哥白尼的发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革命”。

从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都在不断创新,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我们研究、宣传、推行循环经济要与时俱进,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入,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创新,从解决发展难题出发,从国情、区情出发,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循环经济的“四个更”

我从1998年5月开始至今20多年,一直坚持研究宣传推动循环经济。起初,推行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二是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2003年11月我又提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我认为,这“四个更”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多农村和企业的基层工作者表示,“四个更”的提法简洁明了,抓住了关键。

尽管“四个更”的提法与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不太一样,但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个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盲目扩展,而是破解“转型”与“加快”的矛盾,在“转型”中“加快”、在“加快”中“转型”的有效基本路径。

1.“四个更”是从推行循环经济的大量典型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2.“四个更”符合基层的期盼和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运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

3.“四个更”符合逐步渐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很难一步达到“最”。

4.绿色就业是国际上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或首要目标。我们从2003年提出“四个更”以后,一直坚持把推进创业就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

5.“四个更”涵盖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生态、就业等各方面,适用性广,操作性强,可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6.我认为,只要符合“四个更”的原则,符合“安全、优质、健康、环保、节约、高效”的要求,就是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运用“四个更”的原则,可以促进创业就业思路和方法的重大转变,有利于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中的“红线”“底线”的思想。“红线”是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即实现“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愿景。“底线”是一不能亏损,二不要失业,即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如果突破了“红线”“底线”,就不符合“四个更”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的经济,就是造福群众的经济,就是自主创新的经济,还是随着市场变化不断按“四个更”的原则进行自我调节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4R”原则

最初,从德国引进的是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后来,把“再循环”称为“资源化”。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一位华裔教授说,“3R”原则在实践中已不够用了,又提出第四个“R”——“再思考”(Rethink)原则。

当然,“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与“再思考”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前“3R”原则属于物质技术层面,“再思考”原则属于哲学思想层面。它们虽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但“再思考”原则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同时,“再思考”原则对更好地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有着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讲,各国国情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具体做法不能完全照搬。从国内讲,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4R”原则,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解决好实际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与“再思考”原则结合起来。

要沟通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的相通相近之处,比如从单一行业的循环经济进入到冶(金)建(材)化(工)融合的循环经济,以提升综合效益。

要沟通融合不同专业科技知识的相通相近之处,充分运用其原理,改进创新工艺技术路线和循环经济模式。

要沟通融合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不同形态,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避免各讲各的相互分割的局面,以利于集中精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要沟通融合不同科学试验设计方法,用最少最巧的试验次数和诀窍,求得最好最妙的结果。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好比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推行循环经济,没有链接技术,闭环就很难转动起来。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因此,在研发或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判断其是否符合“四个更”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同样,设计循环经济模式时,也应认真考虑,判断其是否能达到“四个更”的原则。

通过对安徽许多工业、农业循环经济典型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典型的成功不单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结果,而是循环经济、创意经济、服务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我据此提出,融合循环经济、创意经济、服务经济,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循环经济实践的“四个入手”

十多年来,不少循环经济典型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也要不断调整优化提升。

2005年3月,在铜陵市的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位专家对我说,循环经济是个好理论,但要运用到实践中却很难。我回答说,我经过几年的实践、调研和思考,总结归纳了“四个入手”。

1.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

2.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突出减量化原则,在“节省”二字上下苦功夫,从省中求好,省中求快,省中求多,实现多快好省的辩证统一。

3.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4.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4R原则,分别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如从“减量化”原则出发,提出了“系统节约”的概念,并具体化为“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年的努力,安徽的循环经济已从“星星之火”,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深入到农、林、牧、工矿等各行各业,深入到山区、丘陵、平原等各种地域。循环农业遍地开花,可以说县县有典型。有色冶炼、钢铁、矿山开采、煤炭、电力、水泥、建筑、建材、铸造、汽车、汽车零部件与大型工程机械再制造、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食品、生物化工、煤化工、玻璃、造纸、医药、酿造、卷烟、废弃物再利用等各方面都涌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有些典型已成为全国典范,有些典型为全国首个突破,还有的在国际上都产生了良好反响。

近几年,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些典型继续坚持“四个更”的原则,基本保持较好态势。但也有一些典型企业遇到市场需求不旺、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企业经营遇到很大困难。我们建议这些企业要辩证分析新形势、新变化、新困难,发现新需求,以创新思维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研究适应新常态的新思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寻求转型突围、反困为胜的对策。

实践表明,针对不同情况,运用“4R”和“四个更”的原则,同类项目按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相对于按常规模式实施来说,不仅经济上投入产出比高,而且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一开始我提出,“四个更”的原则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后我又提出,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随后又进一步提出,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依靠群众”。发展循环经济要给广大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比如2015年5月,我们在编制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示范区规划时就提出,总目标要求为:一是建成绿色有机、优质、健康、环保、节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综合效益;三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企业赚、农业强。

循环经济的“五个链”

2013年,我在深入学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提出将循环链、价值链、创新链、生物链“四链合一”,融合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当时,有位同志提出最好加一个服务链,实践表明这个意见很好。

1.循环链

人们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是将传统的单向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转变为闭环流动式经济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也就是常说的“吃干榨尽”。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搞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感到停留在“吃干榨尽”上是不够的,于是在2003年11月30日,提出了“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2.价值链

最初,我们推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强调经济效益问题。

2003年,我们提出“四个更”的原则;2010年,我们集中力量开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工作,不仅把资源产出率作为考核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而且在不同行业通过不同途径开展这项工作。大量实践表明,这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还可提高综合效益。由此看出,价值链是对循环链的优化提升。

3.服务链

不少循环经济典型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新难题。这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从“微笑曲线”图中进行分析。这些典型单位往往把功夫下在产品制造阶段、生产阶段,而忽略了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左端是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右端是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环节。香港利丰集团董事会主席冯国经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在综合物流业从原料到消费的整个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价值只占1/4,而3/4是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产生的,后者最具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要深入分析从源头到末端全产业链,运用“微笑曲线”原理,在能够实现最佳综合效益的环节上下大力气、硬功夫,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严峻挑战中寻求智闯难关的新突破。可以说,服务链是对循环链、价值链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4.创新链

要认真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贯穿到循环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求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要研究能够实现市场、技术、永续、责任四个推动的市场需求。即开发的产业、产品是市场缺乏的,市场需要的,有先进适用技术含量的,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能实现永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是对客户、对企业、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市场需求。

在引进发展新项目时,仅仅依靠新技术、新产业是不够的,还必须统筹做好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步谋划发展,善于打好“组合拳”。这样做,必将是对循环链的再优化、再提升。

5.生物链

大自然在历史长河中,为什么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界、生物界具有自组织、自修复、自恢复的特点,这对破解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很有用。

当然不是说完全依靠自然界、生物界的力量,就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在发展壮大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引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引入过程中,仍然需要按照自然界相生相克、相得益彰,良性循环发展的原理来进行。这是把循环链提升到更高层次、更高级的阶段。

“五链合一”的想法,是在长期实践和反复思考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循环经济、循环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的新认识,循环经济应该追求“五个更”

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我感到原先提出的循环经济是追求“四个更”的原则已不够了,必须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增加“更高发展质量”,成为“五个更”。即“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多劳动就业和更高发展质量的先进经济模式。”

最近,我们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工作要加大创新力度时,有专家提出,那就叫“再创新(Reinnovation)”,成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再创新(Reinnovation)”5R原则。

同时,我们之前提出的循环经济从理论进入实际操作的“四个入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增加“第五个入手”,即从应对气候变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入手。最近,我们进一步总结阜南县这一全国唯一的农(林)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发现当地多年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创脱贫攻坚新路,不仅如期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还大幅度减少了碳排放,为碳达峰做出了贡献。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循环经济、循环发展、循环利用的概念提升到国家层面、国际层面,将会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阻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造福人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国际社会的作出又一个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确保“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我们要在学深悟透落实上下苦功夫、硬功夫,不断取得新进步,作出新贡献。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