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绿色金融,为什么还要转型金融?

来源:环境经济 2022-11-21 14:38 浏览量:2473

大家过去听到较多的是“绿色金融”,如今“转型金融”亦成为热门话题。

“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前者是绿色金融的发力点,后者则是转型金融的“试验田”。

绿色金融以支持低碳经济活动为主,而转型金融的涵盖范围更广,除与气候及环境相关的融资活动,还包括与经济、社会、人文、健康等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融资活动。

高碳行业转型更需要转型金融

近年来,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3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万亿元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

尽管如此,仅仅依靠绿色金融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测算,“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十年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这些钱需要投到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例如,在能源行业,2030年之前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将大幅上升;绿色建筑领域,未来会有更多符合近零排放要求的建筑等;工业领域工业电气化、废铁利用、电弧炉利用、水泥石灰石替代等技术均需要许多投资。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公开表示,相较于百亿级别的“碳中和”投资需求,仅依靠公共资源、政府发力是远远不够的;且传统绿色金融注重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目前经济中的许多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活动还得不到充分的金融支持。

在当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下,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仍未被纳入在绿色金融支持的范围,绿色金融标准严格,支持对象必须是绿色、有明确环境效益、符合国际分类标准的经济活动,这将一些传统高碳行业的绝大部分转型活动排除在支持范围之外,而且这些行业是占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行业。

传统高碳行业作为碳减排任务较重、减排潜力较大的领域,在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升级、能源使用结构调整、建设负碳排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模较大。

有些金融机构谈“煤”色变,或是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转型活动以及高碳或“棕色”活动无法明确识别,导致金融机构“不敢”或“不愿”为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服务。

高碳行业转型若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将出现较大阻力。即使行业实现转型,转型方式通常也是激进的,有可能会引起相关企业的破产,进而引发相关的金融风险以及失业等社会问题。

这就需要一个更具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的金融支持工具,在高碳企业的低碳转型中发挥更有力的中长期支持作用,进一步推动各行业平稳有序、可持续的转型。

根据现有的国际经验,转型金融可以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

转型金融概念尚未确定但已逐渐成为共识

何为转型金融?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当前,全球对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是不少国际组织与机构对转型金融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2019年3月,国际经合组织(OECD)率先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指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它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转型金融专注于设计企业转型轨迹、惩罚条款、激励机制等,促进实体经济的减排和业务转型,包括为研发提供资金,以在低碳经济中保持竞争力。转型金融的本质是引发实体范围的变革,从而降低转型风险。

2020年3月,欧盟进一步将可持续金融中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概念进行区分,其中,转型金融定义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对特别是传统碳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气候转型金融手册》对转型金融的定义,即气候转型金融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

2022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拟从项目和行业两端发力。在项目端,聚焦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滚动编制生产制造方式转型节能减碳项目清单,定期梳理减碳效应显著、低碳转型路径清晰的转型项目,推动项目和资金对接;在行业端,聚焦碳密集细分行业,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制定低碳转型技术指引,构建低碳转型目标体系,引导转型金融精准支持。

转型金融这一“新命题”,虽然国际上尚未就其具体界定和标准达成一致,但是国际上对转型金融发展正逐步形成共识。

今年2月份,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指出,发展转型金融可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同时扩大可持续金融市场,便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获得绿色融资、降低绿色融资成本。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把建立转型金融框架作为最重要的议程之一。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年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我国转型金融的研究和实践有望加速。

马骏在“2022年零碳峰会”上表示,G20转型金融框架目前已经经过了三轮讨论,9月之后,工作组将把文件提交G20央行行长和财长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提交G20峰会。预计到11月中旬,能够得到峰会领导人的正式认可。目前框架的初稿已经形成,确立了界定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创新、政策激励、公正转型五个要素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在马骏看来,转型金融框架的确定对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非凡。转型金融能够助力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真正实现减碳,同时防范金融风险,防范社会风险。

绿色金融让绿色更绿转型金融让“棕色”变绿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是部分交错关系,两者有相同的部分,但大体是两个方向。那么,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究竟有何区别?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负责人韩宁在“2022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夏季峰会”上表示,转型金融包含了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其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目前聚焦在低碳和气候转型领域。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是相辅相成的,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或项目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转型金融是支持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对于实现绿色、具有韧性与包容性的经济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接受采访时,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告诉《环境经济》,发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都是为了克服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绿色金融主要支持其中具有正外部性价值的产业(如新能源等)发展壮大;转型金融则支持那些原本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排放重要产业(如化石能源、钢铁等)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转型金融实际上不是解决增量资源的问题,而是支持解决存量资源的二次配置问题。”李志青告诉记者,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属于存量资源部分,对于稳定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目标下,这些产业基本上以调整和转化为主,这是当前绿色金融覆盖不到,而转型金融大有用武之地的部分。

不难看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绿色金融更多着眼于长期利益和降低长期风险;而转型金融通过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零碳转型,追求的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以及长期风险与短期风险之间的平衡。

区别于绿色金融让绿色更绿,转型金融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以及更宏观的指导意义,它致力于让“棕色”变绿,并保证高碳密集型产业的有序转型,维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向前。随着碳排放逐渐减少,经济格局将重塑。净零转型将引起大规模资源重配,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能把握转型机遇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诚如专家所言,转型金融的出现将丰富绿色金融的内涵,与之形成互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转型金融有五大优势

随着气候问题愈发严峻,转型金融对低碳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告诉《环境经济》,我国十分重视转型金融,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顶层设计文件中均强调了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意义,并且纵观全球,中国在转型金融相关工作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2021年初,中国银行成功完成境外50亿元人民币等值转型债券定价,这是世界范围内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交易。今年上半年,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发行了中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

王文表示,通过以上成绩也可以看见我国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国际领导地位与制度优势,也更能体现出我国是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减排担当。

王文认为,结合我国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与转型金融本身的业务特点,转型金融在我国具备五点优势。

第一,转型金融可有效弥补绿色金融的制度不足。在我国,转型金融被视为是对绿色金融体系的补充,因为狭义的绿色金融仅服务于“纯绿”项目,例如分布式光伏、水电站等,但对“棕色”行业的绿色化转型缺乏系统性投融资帮助,所以绿色金融的业务范围并没有包含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而转型金融的出现恰恰弥补了绿色金融缺乏对高碳企业转型的资金支持问题。如果以宏观视角来对比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差异,那么可总结为绿色金融多是在能源消费端提供资金支持,转型金融则是在工业生产端提升碳密集型行业的转型速率。

第二,转型金融将大力度整治企业“洗绿”现象。去年,不少企业为响应国家的减排号召,纷纷投身于低碳项目的建设当中,但仍有些企业不愿为减排事业付出过多成本,因此,这些企业或用绿色金融项目资金投入到非绿色项目活动中,或对高碳项目进行虚假低碳宣传,以至于各类企业的“洗绿”现象频发。但转型金融可对“洗绿”现象进行治理,因为不同于绿色金融的服务主体是项目,转型金融所服务的主体是企业。

第三,转型金融有助于提高企业ESG信息的披露率。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证主板与深证主板的ESG报告披露率分别为45.47%与28.19%,而当转型金融业务广泛开展时,两市的ESG报告披露率有望大幅提升。ESG报告中的信息所体现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企业治理能力与社会责任,其中有多个指标对企业的转型力度有较强的参考性,金融机构也可通过企业的ESG报告来对企业转型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也提升企业对ESG信息的重视,倒逼企业对ESG报告进行披露。未来,ESG报告或将被纳入转型金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当中。

第四,转型金融的实施成本较低。相比较于绿色金融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来制定特定的分类目录来说,转型金融则并不需要进行分类目录全部内容的制定。因为转型金融与可持续金融具有共同特点,即两者均是建立在全社会金融资源合理并有效地进行配置,所以转型金融也是可持续金融的一部分,同样,可持续金融的一些开展原则也适用于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现有的实施原则为今后转型金融的业务开展形成了沉没成本。此外,在未来当中国人民银行为转型金融编撰其专属原则与目录时,现有的绿色金融原则与目录将是成熟的参考。

第五,转型金融将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品牌形象。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参与撰写《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与《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并且我国又率先开展了可持续金融的相关的工作,这为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舞台上增添了不少曝光度。与此同时,因为转型金融的到来,我国的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于化石能源,所以各企业对转型金融有较高的需求。总体来说,转型金融一方面在当下为金融机构注入了全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在未来的业务转型打下基础。

转型金融产品多以债券为主

转型金融不仅意义重大,也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过去数年,境内外市场已经涌现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多种转型金融的创新产品。

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挂钩的贷款,要求借款方必须要有可持续目标,即减碳目标,目标能否实现与融资成本进行挂钩,而募资用途不作规定,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影响力更大,参与主体更多。不仅如此,还有数量不多的转型基金,多数在欧洲、美国,主要以股权融资方式参与。

就我国而言,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参考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现有经验,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标示着转型金融产品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破冰。

今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又创新推出了转型债券,支持传统行业低碳转型。

目前,转型债券主要支持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等八大行业的产能置换类项目,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的资金需求都可以通过转型债券来得到满足。

转型债券是转型金融的重要创新形式。韩宁介绍,6月22日,华能国际、大唐国际、中铝股份等首批5单转型债券项目发行,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电解铝节能技改、动能转换升级减量置换等领域,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多位业内专家均给予了正面积极评价。

韩宁说:“转型债券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可以将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转型有效衔接起来,为我国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项目提供了精准的公开市场直接融资,有效满足低碳转型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近期撰文表示,应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化金融支持。比如,强化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的碳定价体系和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应创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推动发行碳中和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信托等多样化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出与可持续理念的深入人心,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多的资金转向转型金融产品,其前景将非常广阔。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