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做“新时尚”的践行者——参与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

来源:新华社 2023-06-02 13:44 浏览量:1318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引下,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如今,从城镇到乡村,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志愿者的故事

华磊是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在她眼里,垃圾分类是件“非常难的家常事”。

5年来,她带动小区1700余户居民,经历了从不理解、不习惯、不适应到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转变。

什么是垃圾分类?什么又是干垃圾、湿垃圾?原本每层楼道都设有垃圾桶,大家在家门口成包扔垃圾多方便,为什么要改?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垃圾分类基本不了解、不理解。”华磊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宣传和引领,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志愿者成了这项工作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瑞一居民区成立了一支由居民组成的“绿精灵”志愿小分队,通过同为住户的情感联系,挨家挨户上门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资料。

第一道难题是每层楼道撤垃圾桶遭遇了很大阻力。67岁的小区居民吴老伯回忆说:“刚开始,不少人连下楼扔都不愿意,更别提分类了。”

“一步到位”难度太大,志愿者们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垃圾分类时尚指数红黑榜”。由物业监督,在各个楼栋的一楼大堂张贴,每天以“哭脸”“笑脸”图标展示各楼层垃圾分类情况。如果分类准确就是“笑脸”,湿垃圾桶里混进三件以上干垃圾则为“哭脸”。

“总被贴‘哭脸’,谁家熬得住啊?”吴老伯笑着说,大家都想把“哭脸”尽快变成“笑脸”。

渐渐地,垃圾分类成了居民的“肌肉记忆”,新时尚变成了好习惯。

志愿者还走进学校、企业,通过室内讲座、自创自演的情景互动会以及现场教居民变废为宝等活动,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我们特别有成就感。”华磊说,“总书记的嘱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鼓励和希望转化为前进动力,将更加努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艺术家的故事

“绝对文艺范儿”“太艺术了吧”……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游客的惊叹。

走进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整齐的村舍、洁净的村道和盎然的田园都只是“平常”风光,最“吸睛”的要数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外墙上的七彩壁画以及街头巷尾用废旧老物件制作的各种装饰。

“这里是我的家乡,我们想通过打造艺术乡村,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新时尚,赋能乡村振兴。”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天祥带领艺术家团队来到这里,经过与村委会和村民们反复论证,一条“农+旅+艺+学”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个偏远闭塞、人烟稀少的小山村铺展开来。

让村民没想到的是,艺术家们干的第一件事儿竟然是帮着他们打扫卫生。在溪水边、田地里捡拾各类垃圾,协助村民打扫、整理庭院……王天祥和同事、学生们一阵忙活,原本垃圾乱扔的山村变得干净整洁了。

艺术家们接着干起本行,以东升村的风土人情为元素,以低碳环保、垃圾分类为主题,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向村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看,这幅画是以卡通人物教我们怎么做垃圾分类的,那幅是展现垃圾分类让生活更美好的自然风景画……”村民赵迎花现在是村里的兼职导游,介绍起墙上的艺术品如数家珍。她说:“以前大家习惯不好,垃圾随便扔,污水随便倒。人都往外跑,没人愿意来。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来我们这里游玩的旅客越来越多。”

艺术家们还组织起生态艺术工作坊,发动村民和学生将部分垃圾加工成艺术品。“废弃的水壶、车轱辘、条凳,都能成为我们的创作元素。”王天祥说,为了鼓励村民参与,每个物件上都会刻上自愿捐赠者的名字。

垃圾分类宣传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如今,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村民的习惯,“美化环境家家受益”还被写进了村规民约。东升村所在的柳荫镇制定并完善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办法,垃圾分类形成长效机制。

“总书记关心的垃圾分类直接关系到大家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发挥自己所长,让垃圾分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更多人。”王天祥说。

环保达人的故事

“节俭”了一辈子的姜艳华,因为节俭成了“名人”。

“物尽其用最好。别人眼里的‘废物’,在我看来,修修还能用。”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万莲社区居民姜艳华家里,到处能看见废物利用的成果:旧床头改的橱柜、油桶改的花盆、坏雨伞改成的环保袋……

对于母亲的“节俭”,儿子孙力征最开始并不理解,“我总跟我妈说,换换吧,也不是买不起。”孙力征说,“后来看见我妈用废卡纸做识字卡教我女儿识字,加上帮她做环保宣讲课件,了解了很多环保知识,就理解她了,现在更支持她了。”

 “只我一家的力量远远不够。”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从十年前开始,姜艳华夫妇就在自家居住的社区开展环保宣讲。“当时我在社区工作,跟居民交流特别多,邻居们对我变废为宝的做法很认可,很多人学着做。”

“全国绿色家庭”“低碳生活创新明星”……姜艳华一家的做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她的环保宣讲更“出名”了。

一次,姜艳华在一所小学做完宣讲后,一名学生回家用废旧纸壳和塑料盒制作了一个台灯,并在姜艳华第二次到学校宣讲时送给了她。“我太高兴了,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环保意识和节约习惯,是我最大的心愿。”姜艳华笑着说。

由姜艳华夫妇录像、儿子编辑制作、儿媳配音解说、孙辈参与出镜的《我家厨房低碳生活加减法》《我家生活“碳足迹”加减法》等视频,采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一家人低碳生活的做法,上传到网络后,得到了不少人“点赞收藏”。

如今,74岁的姜艳华仍在为环保宣传忙碌,每年至少做80场公益宣讲。“看了总书记给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我更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姜艳华说,“我要做‘新时尚’的践行者,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中。”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