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哈密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速构建绿色交通产业体系。近日,随着西北地区规模领先的LNG综合生产基地——哈密巨融燃气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投产,以及新星清洁能源重卡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建设,哈密正以“清洁能源+绿色装备制造”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哈密样板”。
LNG产能跃升西北第一:年减碳相当于种植3.2亿棵树
9月1日,位于哈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哈密巨融燃气有限公司二期年产3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成功出液并实现48小时稳定运行。至此,该企业一期(50万吨/年)与二期(30万吨/年)项目合计年产能达80万吨,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LNG生产基地,也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民营LNG工厂之一。
“项目采用混合制冷剂液化技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及生产污水实现零排放。”企业厂长陈立洋介绍,通过集成净化预处理、低温储存等工艺单元,每生产1吨LNG可比传统燃油减少2.6吨二氧化碳排放。按年产能80万吨计算,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8万吨,植树造林约3.2亿棵。
该项目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环保效益上。作为西气东输二线核心配套工程,其生产的LNG通过管道与槽车联运覆盖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年可替代标准煤112万吨。陈立洋算了一笔经济账:“使用LNG替代柴油的重卡,每百公里燃料成本降低30%,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40%。”目前,哈密周边已有超过2000辆LNG重卡投入运营,形成覆盖煤炭运输、物流配送的绿色车队网络。
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攻克了戈壁地区极端温差施工、4个月完成核心设备安装等技术难题,较计划提前两个月投产。配套建设的智慧化管控系统,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五大模块实现生产全流程24小时监控,三级安全培训体系确保“零事故”运行。
氢能重卡全产业链布局:破解高原运输减排难题
在距离巨融燃气基地30公里的哈密市新星市,汉疆汽车制造(新星)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设的清洁能源重卡零部件制造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规划用地200亩,将新建8.72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涵盖制件、焊接、喷涂等全工艺车间,并配备1587台(套)先进设备,其中非标设备占比42.6%。
“项目聚焦氢能、电动、甲醇三种技术路线,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万台氢能动力系统和1万套新能源重卡驾驶室。”公司董事长简柳江表示,首期将重点研发适用于矿区作业的非道路重型卡车解决方案。“新疆矿山运输场景特殊,车辆日均行驶里程超300公里,对动力系统的续航和耐寒性要求极高。”
针对这一需求,企业已突破零下30℃环境下燃料电池快速启动、高海拔地区锂电池衰减抑制等关键技术。正在建设的试车场地可模拟戈壁高温(50℃)、沙尘暴(10级风速)等极端工况,确保产品适应性和可靠性。项目配套的加注体系规划显示,未来将在哈密布局30座综合能源补给站,同步提供氢气、甲醇、电能三种燃料服务。
“这不是简单的整车制造,而是提供‘车+能源+金融’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简柳江透露,企业已与疆内多家矿业集团达成协议,2025年前将投运5000辆新能源矿卡,预计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15万吨,相当于降低碳排放48万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20亿元,带动上下游5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哈密市通过实施“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发展策略,全市已形成“绿电制氢—LNG储备—新能源装备制造—低碳运输”的完整产业链。为绿色交通产业提供充足清洁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