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填埋固废公司负责人辩称事先不知情 闰土股份复牌跌4.58% 另一灌云子公司被曝污染 闰土股份被指灌云埋致癌物 公司股票临时停牌 人民日报:灌云县对偷埋固废企业停产整顿江苏灌云公司偷埋固废续:月底前挖完全部废料 江苏灌云公司偷埋固废续:环保局已责令其停产
从2月13日《人民日报》曝光江苏灌云和利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偷埋固体废料至今,停产整改、临时停牌、调查取证,“报告出炉尚需时日”……这起企业污染事件未见平息。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的回应虽算及时,但这种“高度重视”的“套路式”回应被不少网友认为有敷衍之嫌。杜绝污染企业的存在,原本是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事。本该承担失职责任的有关部门,却以一副“高度负责”的面孔出现在舆论面前,出来充当“和事佬”。一味自说自话、对舆论声音视而不见,只会造成更大的信任黑洞。
一、事件概述
2月13日,人民日报以《危险固废,为何藏得这么深》为题,报道江苏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和利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偷埋固体废料的事件:“在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处置需要依照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但江苏连云港某家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企业,竟然将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埋入地下。车间操作工钱长生发现,2011年8月到2012年2月期间,和利瑞公司在建设中的厂房地下偷埋了大量固体废料。而在环保部门通报后,这些固废仍未被有效处置,一拖两年之久。”一经报道即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据悉和利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闰土股份子公司,闰土股份已于17日申请临时停牌,当晚发布复牌公告致歉。而据人民网深入了解后发现,“这并不是闰土股份第一次被曝光环保问题,公司另一家子公司此前曾多次被曝存在污染问题。”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3日09版 版面截图
二、官方回应
《人民日报》报道刊出后,连云港灌云县组织人力和机械对举报人指认的填埋点进行开挖,灌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表态,“将严肃处理企业偷埋固体废物行为,查处情况向社会公布,并对整个临港产业区开展全面排查。”
目前,该公司已被责令停产整改,按照市、县环保部门要求,对偷埋固废进行清挖和安全处置,配合环保机构开展调查取证及事后处理。灌云县环保局副局长陈守明称:“废物检测结果未出来之前,挖出来的废物均以危险废物对待,且绝对透明化处理此事。随后,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将对该公司以最高规格处罚,然后再追究公司负责人责任。”2月20日,人民网发表最新进展,和利瑞法定代表人钱吉荣却称“对固废填埋之事事前不知情。”“企业并不清楚固废填埋的具体状况。”
三、媒体关注度走势
“江苏灌云企业偷埋固废”事件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13日,《人民日报》头版的报道让此事迅速进入公众视线,引发大量网媒转发。媒体关注度达到顶峰。随后,人民网、《现代快报》、《新华日报》等对此事跟进,采访官方回应。14日,《人民日报》刊发“记者笔记”《燕尾港,回不去的故乡》,舆论关注度有所降温。而17日,随着闰土股份停牌和人民网对其“另一灌云子公司多次被曝污染”的追踪报道,事件热度再次上升。
四、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江苏灌云企业偷埋固废”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抽样条数:80条)
做法恶劣,这类企业应严惩(12.20%)
@会笑:重罚,这样的企业创造出的GDP又有何用?
当地环保部门有包庇、官商勾结之嫌,应严查追责(65.50%)
@廉洁开封:【打掉保护伞 固废才不会贻害】把危险固废直埋地下,企业节省了处理成本,却毒害一方、贻祸无穷。企业算昧心账,政府部门岂能也昧心?面对2年多的持续举报,是谁在庇护这家企业?面对问题曾经揭盖,是谁匆忙“掩盖”?不打掉那些见不得光的勾结、合谋、保护伞,固废直埋还会变种生存。
@ETERNALTEARS:关键是连云港的环保部门在干什么?追责!
为何两年多来一直不整改,媒体一曝光就行动了(13.50%)
@随风逐流的春天:举报人举报两年多,为什么当地环保部门没查不出问题?令人深思也让人联想,撕破地方保护的外衣,环保才有希望。
基层问题不少,环保之路任重道远(8.80%)
@师迅斋主:危险废物,躲过层层监察,竟直到环保部现场督办,才遁形无处,当地“宁可毒死,不要饿死”的逻辑,令人唏嘘。
五、媒体评论
当地化工园区的规划是否合理合法?:在为钱长生(事件举报者)的执着感慨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燕尾港美丽的黄昏,也有更深的担忧:偷埋固体废料的,仅仅是和利瑞一家工厂吗?被污染的土壤、地下水要恢复到原来的质量,需要多长时间?它们还能不能恢复到从前?那个水清鱼肥空气清朗的燕尾港,会不会成为小镇居民回不去的故乡?作为拥有众多重污染企业的化工园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是否做到了“发展未动,环保先行”?是否做到了规划时远离居民区或者将居民区整体搬迁,建设中提前配备有相应处理能力的废料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运营中加强环保部门监督执法力度,发现问题严格依法处理?产业发展中,能否做到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强化监督、严格执法,少一些燕尾港这样“回不去的故乡”,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笔记)
政府应该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关口前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为了加快企业的落地,简化甚至没有进行环境评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的规定,曲解了“简政放权”的涵义,弄错了地方。而在问题出现以后,针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办法不多,多用的还是罚款、整顿,缺乏关、停的勇气和铁腕手段,没有动摇企业的正常生产,形不成威慑。针对类似事件,政府应该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关口前移、提前介入,拿出铁腕手段,关、停相关涉事企业,以为后来者戒。(摘自长江网)
六、舆情点评
灌云官方回复迅速但被指敷衍:在《人民日报》13日的首篇稿件刊发后,当地即表态严查整改。“此事引起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立即作出批示”“13日下午五点,江苏省环科院专家已经抵达现场”。13日21时左右,由连云港日报社主办的当地门户网站连网发布文章《灌云县迅速行动 彻查问题企业》。14日,《新华日报》亦刊发此回应。官方的迅速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论。连云港市环境保护局官方微博@港城环保在14日发表同内容微博,表态:“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检查中发现问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后续情况仍在调查中,有关进展将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并主动接受社会公开监督。”但是对于这种“高度重视”的“套路式”回应,不少网友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有敷衍之嫌。
舆论质疑地方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在众多的声音中,不难发现不少网友认为之所以两年来问题得不到解决,与当地政府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有关。杜绝污染企业的存在,原本是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事。可现在在很多地方,却转嫁成受害民众无奈的抗争。出现了严重后果,本该承担失职责任的有关部门,总是以一副“高度负责”的面孔出现在舆论面前,出来充当“和事佬”,到头来最终是企业和受害民众两败俱伤,而政府却成了置身事外的赢家。不少评论认为“真正要拧紧企业污染这道阀门,除了处治污染企业这个肇事者外,别总是忘了揪出背后的权力保护伞。”要想真正消除质疑、修复公信力,必须切断该企业背后的官商利益链。一味自说自话推脱责任、对网友声音视而不见,只会造成更大的信任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