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减废行动,是垃圾问题关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04-23 09:18 浏览量:673

垃圾分类的话题讨论如火如荼,许多环保组织和高校环保社团都期望在此方面能够有所作为。近期我们走访了20所高校环保社团,简单梳理后,垃圾议题的校园模式有以下方面:

1.校内及社区宣传:几乎每个环保社团都有宣传组,大部分高校设有环境教育小组。在线上他们会利用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线下则通过在校园内部或学校周边的社区摆摊以及环教课堂的方式进行。

2.垃圾回收:这几乎是各高校环保社团发家最早的项目。很多高校从十多年前的成立初期就有Recycle项目组,并且延续至今。发展至今日,除了在项目名字上增加创意,如华工FRESH环协的“瓶子总动员”,他们还在回收对象上有所创新,从回收瓶子、废纸、电池、衣服等发展到现在针对校内的“垃圾大户”——— 图书进行了回收项目的发展,“图书漂流”、“学长的火炬”、“旧书传承”等都在各大高校流行起来。

3.废物利用:环保D IY创意大赛的项目依旧在许多高校热度不减。变废为宝、环保袋创意设计大赛、环保服装秀、D IY废旧电池回收箱等废物利用又结合手工制作的项目愈发精品化。

4.垃圾分类的试点:这是在近一两年高校响应政府政策发展起来的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greensky环保协会的“易分行动”、中山大学南校区环保协会的“垃圾分分fun”等通过调研、在食堂外举牌、张贴创意海报、在宿舍进行分类试点等方式进行“校园垃圾分类模式”的探索。

从高校社团的行动中可以看到,垃圾问题的可为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但是行动背后也存在问题。

据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同学反映,在宣传过程中无力感很强,怎样增强垃圾分类知识传播的吸引力和有效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很低,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很弱,如何培育社区认同感,增强社区文化发展,对垃圾分类事业至关重要。

在分类试点的过程中,同学反映饭堂厨余的回收收运基本没问题,但分类有杂质;对是否可回收的物品也存有歧义,比如牛奶盒的宣传上是可回收,但实操中回收人员都不要牛奶盒;可回收的垃圾回收效率低、价格低;另外就是校内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垃圾问题的解决关键之一是源头减废,因此我们针对厨余垃圾减量,联合荔湾的多所酒家开展了“光盘行动”的倡导,对光盘的食客进行小礼物的奖励,酒家也会给予折扣的方式激励市民光盘。我们认为,垃圾问题大部分公众都知道,但从源头减废并行动才是关键,无论是厨余还是生活垃圾。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