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市43中学初一30班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一项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社会调查,其中一项即为被普遍关注的垃圾分类问题。调查中孩子们发现,绝大部分社区无分类垃圾箱,尽管石市主要街道设有分类垃圾箱,但能做到分类投放的人并不多。
调查:分类垃圾桶内垃圾不分类
石家庄43中初一30班的54名学生共分为9组,利用周末时间,到市区街头、公园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部分小区,实地考察了垃圾箱分类情况,并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70份调查问卷,真正每天都在为垃圾进行分类的人很少,七成受访者表示对垃圾分类并不十分了解。
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在石家庄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上,一般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只是行人一般都随手投放,不会注意到垃圾箱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绝大多数小区内的垃圾桶没有分类,居民各类生活垃圾均集中投放到一个垃圾桶内。
学生们调查过的小区中,裕华区神兴小区是唯一一个已经植入“垃圾分类”概念的小区,小区内布设有红、黄、绿、蓝多色分类垃圾桶,还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栏。据了解,小区1500户居民家中有近一半都领到了两只小垃圾桶,一黄一绿,绿色的盛餐厨垃圾,黄色的盛其他垃圾,还有一本“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
探因:养成分类习惯难,运输环节“一锅端”
据记者了解,2011年底,省政府办公厅曾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石家庄市建成全国餐厨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处置示范市。新建居民小区要在开发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配备不同用途的垃圾箱;已建成的居民小区,逐步配备用途各异的垃圾箱,确保分类收集需要。
从孩子们的调查来看,垃圾分类推行并不理想,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石市的垃圾分类依然存在不少短板。
记者和调查小组的学生们一起对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固然好,但真正要坚持还需一定时间去养成习惯。
神兴小区居民李女士说,起初刚实行垃圾分类,她还觉得挺“新鲜”,每次投垃圾前都会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标注,遇到分不清类的垃圾,还会掀开《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比照一番。相比之下,丈夫就没有她这样的耐心,每次拾掇出来的垃圾,随手扔在垃圾桶里,从不分类。“有时候我也说他,可他总嫌那样太麻烦。”
也有居民表示,哪个颜色的桶该放哪种垃圾并不清楚。“垃圾分类确实是好事,可目前情况是,即使我们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在收集时还是放到了一辆车上。”居民提到的垃圾无法分类收集的问题确实存在,学生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主要街道还是试点小区,清运车清理垃圾时都是“一锅端”。
记者对收集环节也做了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包括神兴小区在内的社区和街道的垃圾,工人师傅在收集时,不做分拣处理。
建议:尽快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热衷于环保的市民张春友是参与调查的一位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这项调查,他特别支持,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宣传”,是推广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资源,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带头实行垃圾分类。
43中学初一30班的班主任徐泽文表示,垃圾分类是可持续发展项目,必须把这种观点植根于下一代,才能让它持续下去。如果能利用学校教育推广垃圾分类,甚至将垃圾分类写入小学教材,图文并茂,适合孩子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河北经贸大学张忠民教授也认为垃圾分类应该从娃娃抓起,“很多地方在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上也出现过停止、反复等情况,在引导大众上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张忠民说,垃圾分类之所以开头难,难就难在打破居民现有生活习惯,对不少人来说,将其顽固的习惯改掉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教育引导,我们不断地说、不断地推动,终会形成全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