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四十三中学初一30班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一项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社会调查,其中一项即为被普遍关注的垃圾分类问题。
调查中孩子们发现,绝大部分社区无分类垃圾箱,尽管石市主要街道设有分类垃圾箱,但能做到分类投放的人并不多。孩子们发放的270份调查问卷显示,真正每天都在为垃圾进行分类的人几乎为零,七成受访者表示对垃圾分类并不十分了解,九成受访者希望能够对此加大宣传。
调查:分类垃圾桶内垃圾不分类
石家庄43中初一30班的54名学生共分为9组,利用周末时间,到市区街头、公园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部分小区,实地考察了垃圾箱分类情况,并发放了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在石家庄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上,一般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只是行人一般都随手投放,不会注意到垃圾箱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绝大多数小区内的垃圾桶没有分类,居民各类生活垃圾均集中投放到一个垃圾桶内。
学生们调查过的小区中,裕华区神兴小区是唯一一个已经植入“垃圾分类”概念的小区,小区内布设有红、黄、绿、蓝多色分类垃圾桶,还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栏。据了解,小区1500户居民家中有近一半都领到了两只小垃圾桶,一黄一绿,绿色的盛餐厨垃圾,黄色的盛其他垃圾,还有一本“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在该小区垃圾分类试点推行初期,居委会、楼长等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给居民分发垃圾分类袋,鼓励大家分类投放垃圾。只是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升,但一些人并不能将此“持之以恒”下去。
探因:
据记者了解,2011年底,省政府办公厅曾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石家庄市建成全国餐厨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处置示范市。
《意见》还提到,要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新建居民小区要在开发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配备不同用途的垃圾箱;已建成的居民小区,由当地政府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工作情况,逐步配备用途各异的垃圾箱,确保分类收集需要。
从孩子们的调查来看,垃圾分类推行并不理想,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石市的垃圾分类依然存在不少短板。
问题一:垃圾分类虽好养成习惯却难
记者和调查小组的学生们一起对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固然好,但真正要坚持,恐怕有些难,需要一定时间去养成习惯。
“就近”原则和“从众”行为是推行垃圾分类的障碍之一,“有时候年轻人着急上班,一下楼就把垃圾随手扔在了最近的垃圾桶里。”还有些人则是“嫌麻烦”,扔垃圾前还要在脑子里“过筛子”,不如直接一扔来的“痛快”。
神兴小区居民李女士说,起初刚实行垃圾分类,她还觉得挺“新鲜”,每次投垃圾前,都会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标注,遇到分不清类的垃圾,还会不厌其烦的掀开“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比照一番。相比之下,丈夫就没有她这样的耐心,每次拾掇出来的垃圾,随手扔在垃圾桶里,从不分类。“有时候我也说他,可他总嫌那样太麻烦。”
也有居民表示,哪个颜色的桶该放哪种垃圾并不清楚,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一共四个颜色,我总是搞混”,垃圾桶上虽然贴着分类提醒,但老人直言,“字太小,扔的时候还得猫腰看,特别不方便。”
问题二:运输处理环节未能实现分类
“垃圾分类确实是好事,可目前情况是,即使我们分类投放,环卫工人在收集时还是放到了一辆车上。”居民提到的垃圾无法分类收集的问题确实存在,学生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主要街道还是试点小区,清运车清理垃圾时都是“一锅端”。
也就是说,垃圾分类包括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三个环节,即使在小区内建立、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与习惯,但是如果运输时进行混装,处理时又一同处理,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形同虚设。
记者对收集环节也做了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包括神兴小区在内的社区和街道的垃圾,工人师傅在收集时,不做分拣处理。
在槐北路与富强大街交口附近的一个垃圾转运站,环卫工人将清理好的街道垃圾用清运车送至此,待集装箱似的密封垃圾箱内装满后,由一辆四轮车密闭运送到贾村的垃圾站。在贾村垃圾站,记者看到,除了几名拾荒者带着口罩,用木棍拨出废纸、塑料瓶等可以变卖的“宝贝”,并无其他精细的分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