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广东省惠州市环卫局局长杨荣上线“惠民在线”,回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焦点问题。对于惠州近年来建设严重滞后的垃圾中转站,杨荣表示,今年计划改造江畔花园、南湖公园、珑湖湾等10座垃圾中转站,新建新湖公园、望江公园、成语公园等10座垃圾中转站。
将时间推移到去年,2013年6月29日上午,在惠城区江北即将修建的新湖公园附近,聚集了包括周边云山花园、伟豪都市印记、锦源国际、阳光谷等多个住宅小区的上百名业主,不少业主甚至先后在新湖公园和周围的几个小区门口拉起了横幅,要求取消位于公园中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经过近一周的协调和沟通后,7月3日,位于新湖公园的垃圾中转站正式宣布暂缓修建。
自1998年惠州建设第一座垃圾中转站至今,16年时间里,惠州中心区共建设并投入使用21座垃圾中转站。而近三年来,就有包括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在内的3座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垃圾中转站以及8座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建设的垃圾中转站因业主抗议而暂缓建设。在民意表达如此尖锐的今天,用一年时间新建10座垃圾中转站将面临解决哪些困难?对于城市极速扩容的惠州而言,垃圾中转站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又有多迫切呢?
回访
临时转运点依然扰民
云山花园一期业主黄先生参与了去年抵制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建设的活动,“最初是不知道要建垃圾中转站的,听小区的人说了之后,大家都挺反对的。”
2013年6月29日起,包括黄先生在内,新湖公园周围住户开始加入抗议建设垃圾中转站的行动,他们强烈要求取消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并和相关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的协商和博弈。“当时就觉得,如果建了垃圾中转站,以后垃圾就会长期定点在这里处理了,那么对于我们周边的居民来说,等于是住在垃圾堆旁边,这其中的危害想想都觉得可怕”,黄先生说。
然而,在缓建一段时日后,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仍在今年初完成了初步建设,随后逐步完善了设施配套,计划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时至今日,黄先生仍然表示对垃圾中转站的担忧,不过记者追问具体在担忧什么时他却说,“具体是什么说不清楚”。
与即将投入使用的垃圾中转站可能造成的困扰相比,新湖公园垃圾临时转运点目前的实际困扰则非常明显。记者此前蹲点新湖公园垃圾临时转运点时就已发现,每天早上7时到9时之间,大量来自周边的垃圾被清扫运输至此,露天堆放、露天转运,此外,由于随意倾倒垃圾在临时转运点的恶习难以改变,临时转运点24小时不定时有周边的居民和商铺业主倾倒垃圾,以致该地段长期恶臭难挡,垃圾污水横流。“新湖公园垃圾临时转运点已经存在近十年,如果不建成使用垃圾中转站,临时转运点的面貌难以改观”,江北环卫所副所长刘伟军说。
析因
盲目担忧源于信息不对等
“想想都觉得可怕”、“具体是什么却说不清楚”……黄先生的担忧事实上也反映出不少市民对于垃圾中转站的态度。在南方日报发起的一份网调中显示,对于“垃圾中转站到底是什么”,有33%的网调市民表示“完全不清楚”,33%的网调市民表示“一知半解”,33%的网调市民表示“非常清楚”,当然“非常清楚”是否等于“正确认识”还要打上一个问号。总之,公众对于垃圾中转站的确切认识处于匮乏阶段,因此造成的盲目担忧也可想而知。
除了基本知识的欠缺,垃圾中转站在建设过程中的审批、环评等过程的公开程度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值,也是后者质疑前者的原因所在。在针对“影响您接受垃圾中转站建设在周边的因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中,31%的网调市民认为“政府在规划和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时,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就譬如在抗议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居民中,部分居民表示建设垃圾中转站非常突然,不仅购房时完全不知道周边有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规划,公示期间也没有任何通知送达周边小区,“要不是有业主在惠州市环保局网站发现环评公示,一个垃圾中转站就将在大家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建成了”,居民林女士说。
“邻避”心理抛弃公共利益
在南方日报发起的网调中显示,仅有3%的网调市民认为不建设垃圾中转站一样可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见绝大部分公众认可垃圾中转站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对于“你赞成为了处理垃圾而建设使用垃圾中转站吗”的调查选项中,却有39%的网调市民选择“赞成,但不要建在我家附近”,这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一种典型的“邻避”现象。
“邻避”译自英文NIMBY,是“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英文简称。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并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表示,“邻避”心理的产生首先源于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譬如新湖公园垃圾中转站事件中,有市民担心垃圾中转站距离小区太近影响生活,并找出大量数据自我佐证。不过,根据国标中规定垃圾中转站与相邻建筑的最近距离应大于8米,而新湖公园中设计的垃圾中转站与相邻建筑的最近距离为45米,远超过国标,因此环卫部门无法认可垃圾中转站“有害”。
惠州市环卫局副局长潘河意则坦言,对于垃圾中转站建设中产生的“邻避”心理还可能源于居民长期以来对政府部门历史欠账引发的不信任感。“惠州中心区目前正在使用的垃圾中转站基本上是按七、八年前的建设标准来建设使用的,基本上是单箱的,而且没有除臭配套设施,还常常超负荷运转,导致垃圾中转站一直以来给市民留下了又脏又臭的印象,要市民一下子对其改观确实很难”。
数说
惠州中心城区(包括仲恺)日均产生生活垃圾1300吨,按服务人口100万计算,惠州中心城区(包括仲恺)需要建设40余座垃圾中转站,而实际建设仅21座,缺口达20余座之多。
追问
垃圾围城到底多迫切
“2004年时,惠州中心城区(包括仲恺)日均产生生活垃圾量不过500吨,近十年来,年均增速在10%左右,未来,这一数据的增幅恐怕也不会降下来。”潘河意强调,这一数据还仅限生活垃圾量,建筑垃圾等垃圾量还未包括在内。
“垃圾中转站确实是现代化城市处理垃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潘河意说,垃圾围城正是城市迅速成长中的烦恼。1998年,当惠州建成第一座垃圾中转站时,高层建筑尚属零星,居民产生的垃圾通过垃圾桶、垃圾转运车基本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然而,随着城市高楼大厦和集中式小区的兴建,单位建筑面积上居住的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普通的小区垃圾桶、区域转运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垃圾日产日清的需求。“垃圾中转站相当于一个密封的增大版垃圾桶,集中密封存放,定时定点处理,其他时间并不存放垃圾,能够实现大量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
至于此前垃圾中转站给公众带来的“又脏又臭”的思维定式,潘河意解释,惠州中心区目前正在使用的垃圾中转站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严重落后了。“过去建成的垃圾中转站都是单箱处理的,从技术上看,在单位时间内,单箱处理能力有限,必然会导致延长处理时间;从管理上看,垃圾中转站建设数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导致每个垃圾中转站在超负荷使用,无疑又延长了每天的使用时间,使得垃圾中转站没空闲用于清洗和维护,如果遇上硬件故障耽误使用,造成的局面更加糟糕”,潘河意以麦地片区惠州五中附近一座垃圾中转站为例,由于超负荷运行,该站每天仅空闲2个小时不工作,长时间开箱工作导致周围居民时有抱怨。不过,如若进一步抵制垃圾中转站建设,现有的垃圾中转站将陷入恶性循环,城市卫生环境也将进一步恶化。
呼吁
新建改造工程盼公众宽容之心
根据科学的数据测算,一座垃圾中转站的辐射范围在方圆4平方公里以内,服务人口数约为1至1.5万人。同时,一座垃圾中转站的日转运量最佳范围是10至30吨,也就是开箱处理1至2个小时,其余时间用于清洗和日常维护,可以将扰民影响降至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惠州市环卫局今年提出新建和改造城市中心区共计20座垃圾中转站的目标。其中新增10座垃圾中转站主要满足江北、麦地、河南岸等片区的使用缺口,10座垃圾中转站中,过半都选址建设在公共绿地中。同时改造10座垃圾中转站,主要是增加垃圾中转站的转运箱以提高转运能力,同时增加除臭等配套设施,进行垃圾中转站外观修葺等。
“即便是技术革新、管理升级,垃圾中转站还是或多或少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偶尔的困扰,但城市公共事务还需要更多市民的宽容之心”,潘河意强调,在公众心态宽容的同时,政府也会对垃圾中转站进行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此外,相关建设单位、环评单位以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在环评公众参与环节上不走过场、不走程序,使相关环节过程更加透明、公正,重塑公众对于环卫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