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是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省份。尽管黑土地还很肥沃,植被还很厚实,年年都能获得粮食丰收,人们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条件有所保障,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是全省各地努力抓好的大事、要事和实事,不曾丝毫放松和懈怠。
光明网今天转载了《吉林日报》关于吉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报道,全面、系统、具体地介绍了吉林过去一年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效果,其经验具有推介意义。
2014年,在中共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紧紧围绕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核心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程,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有所加强,有所进展。今年,吉林又有新的安排部署,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一环紧扣一环地开展起来。
正在进行新一轮振兴,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吉林,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自觉坚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执行能评制度,大力推行节能新机制,深化试点示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让人民大受好处,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大增,条件也在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乎实现富民强省的紧迫事、重要事,可谓是长远大计。自去年以来,全省省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经国家初步核定,201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68%;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2.39%、3.04%、2.42%和2.01%。如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惠及性显然是明显的。
我们看到,《吉林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实施方案》颁布后,全省各地开展了2014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围绕“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推进华能九台电厂冷凝热回收利用等2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开展247户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节能技改、建筑节能等6大节能工程、50个重大示范项目,形成40万吨标煤节能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宣传推动。
积极推进企业循环发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做好汽车再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加大“限粘”、“禁实”和“禁塑”工作力度,推进尾矿、废旧金属、共伴生矿产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比如:全民抛弃塑料袋,改用环境保护袋,不仅在超市可以看得到,在垃圾场也可以看得到,以往在大街小巷存在的塑料袋飞舞现象,大大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显然有了缓解。小小的环境保护袋,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人们增强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活环境、增进健康的意识和行动力,其作用不可低估。
高耸林立的冒着黑烟的烟囱,在吉林各地确实减少了许多;私采滥建办矿山企业,破坏植被等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恶劣行为,在吉林各地也确实得到了有力的抑制;乱扔垃圾、乱处理废物、乱放污水、乱架线用电的恶劣现象,在吉林各地更是“红灯”亮起。所有这些进步,无不说明拥有黑土地的吉林,珍惜难得的好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动了真格——严抓严管,实抓实管,真抓真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点。目前,吉林以实际行动做回答,值得肯定和期待。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则需要从每时每刻做起。
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进而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预期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