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振兴发展的纵深推进,赣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赣州人民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的认识提升与实践深化中。
近年来,赣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获得“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荣誉面前,赣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不仅没有停歇,还在不断加速。今天的赣州,又在全省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潮中奋勇争先,以务实创新之举,践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筑牢绿色崛起的根基
赣南大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全市有林地面积45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出红土地上的秀美风光。
4月17日,天刚亮,会昌生态公益林管护员钟运生便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作为一名管护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杜绝林区火灾火源,及时报告火情,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会昌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已有118.4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5.7%。为加大生态公益林监管,防止破坏生态公益林行为的发生,该县成立了一支由386人组成的生态公益林专职管护员队伍,并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点,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为生态公益林的生长提供可靠保障。
围绕贯彻《若干意见》中关于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我市紧扣保护生态公益林、改造低质低效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打造乡村生态风景林和推进林业平台建设“五条主线”,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筑牢绿色崛起的根基。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暂停采伐天然阔叶树商品材和实行以林龄排序的审批采伐制度,全市森林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创新水源涵养林建设上,编制了赣江、东江两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规划,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
作为良好生态系统的“标本”,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为保留生态系统自然本色,赣州积极划建自然保护区,全市目前共建有各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00个,面积67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4.7%,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1个、面积217.5万亩,自然保护区55个、面积417.9万亩,湿地公园15个、面积39.1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不断完善。
建设美丽幸福的家园
绵延18公里的章江新区滨江公园,被誉为赣州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黄金外滩”。这里古榕繁茂,垂柳依依,小桥流水,树影婆娑,是赣州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赣州环境真是不错,在城区散步,走十几分钟就有一个公园,处处有休闲的空地,绿化也非常美。”从广州回到赣州定居的罗景亮老人,每天都要来滨江公园休闲健身,对于赣州的环境,老人赞不绝口。
对百姓来说,环境品质高,最直观的莫过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空气更清新。生活在赣州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幸福感受大致相同:天蓝水清、绿意满城、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
近年来,赣州加大民生投入,新建或改建了515个广场、公园、绿道和小游园,其中市中心城区150个,这些公共场所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赣州将保护生态、增加绿量放在环境建设的第一位,对各类空地、边角地、公共地实施退硬还绿、增绿补绿,做到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能绿就绿。同时,在市内公园、市政中心等地建有多处生态停车场。全市各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绿化乔木种植比例为76.5%。
绿色的营造,不仅体现在城市,还体现在乡村。在定南县鹅公镇穆湖村,万亩绿葱葱的香樟林,四季飘香;在岭北镇龙头村,山间全部都是青翠欲滴的竹子。在该县神仙岭生态公园,岭上山花烂漫,山间云雾缭绕,油松、罗汉松、柏树等1万余株景观林点缀其中,美不胜收。“这里曾经一片荒芜,如今已成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生态公园,植树造林好处多啊。”历市镇恩荣村村民曾福善由衷感叹。
这些年,赣州以工程项目带动发展,构筑城区、近郊、远山相呼应的城市森林系统,努力打造宜居森林城市。积极开展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和庭院绿化,种植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果,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近3年,新增森林乡镇(村庄)264个,全市村庄平均绿化率达到45.3%;高标准打造精品公路628公里,辖区内所有铁路、公路两旁实现绿化全覆盖,形成了景观四季化、道路林荫化、色彩丰富化的绿色长廊,绿道建设552公里,全市道路绿化率达到99.2%。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是赣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抓手。到目前,全市有8个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试点县,瑞金、上犹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城市。成功创建了5个国家级和54个省级生态乡镇、64个省级和196个市级生态村。
做好污染排放的“减法”
为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赣州在生态建设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
在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原来的煤场、煤渣场已经变成了储物仓库,高空烟囱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20平方米的天然气蒸气锅炉,它正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总投资180万元的工业锅炉“煤改气”项目是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建设的节能减排项目,项目投入使用后,企业由原来每年6000吨原煤使用量变为零原煤需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立竿见影。目前,赣县有20家企业完成“煤改气”,4家企业完成“煤改电”。
为有效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市将呵护碧水蓝天作为发展良知,认真执行环评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环保设施建设关和污染排放监管关。去年,我市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5家,完成工业企业工程减排项目19个,完成农业源重点项目治污设施建设28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减排效益显著。
留得青山绿水,方能永续发展。我市还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向以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宣战。市政府与章贡区、赣县、南康区政府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责任状,在市中心城区划定了总面积62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与此同时,加快燃煤锅炉淘汰力度,仅2014年全市就淘汰燃煤锅炉90台,总量为170.78蒸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11580辆。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整治方面,赣州已完成治理项目12个,启动涉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6个。
与此同时,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和章江、贡江、赣江及东江流域的环境整治也在持续加大力度推进。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