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秸秆都去哪儿了

作者: 何首君 王 超 徐艳丽来源:人民日报2014-07-21 14:06

驱车行驶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乡间道路上,只见刚种下的水稻长得郁郁葱葱,而过去常见的麦收后丢弃在田间地头的秸秆,却不见了踪影。秸秆都去哪儿了?


“这里80%的秸秆用于机械还田,加上其他利用方式,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宿豫区农机局局长穆东介绍,过去秸秆机械还田不被农民看好,而且每亩还要支出40多元的还田费,秸秆本身并没有这么高的价值,因此大部分被农民一烧了之。现在省财政给了25元/亩的还田作业补助,直接补给农机手,农民仅需要再支出20元/亩费用即可实施还田作业了,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


“两年前,谁要说让我搞机械还田,我会和他吵架。”家住宿豫区顺河镇张圩村的村民王永贵说,没想到去年尝试了一下,今年小麦亩产480多公斤,每亩增产近50公斤,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秸秆还田后,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起到逐年增产的效果,而且每亩每年能够节约购买化肥成本100多元,同时也不用为焚烧秸秆发愁了!”区农委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国平说。


来到宿豫区大兴镇“众兴食用菌合作社”,一进门就看到一片空地上堆满了正在发酵的秸秆,这是做什么用的?


“这些秸秆收购时只有几分钱,经过发酵后种植食用菌,价值就都转到了蘑菇身上,并且身价翻了几十倍。”合作社社长王景文说,合作社每年都要购进大量秸秆,经过粉碎加工,混合动物粪便洒水浸泡成培养基料,用来种植草菇、蘑菇。目前,合作社一年可“吃”掉秸秆4000多吨,年可生产草菇、蘑菇90多万斤。


来到龙镇龙丰湾草场秸秆加工场地,只见一台台粉碎机正在把长长的秸秆切成碎片,然后经过秸秆压块机处理,就变成一块块煤球一样的黑草块。


据现场操作机器的刘师傅介绍,加工后的秸秆可以卖到300多元/吨,比收购价格翻了几倍,压成草块是为了方便运输,每台秸秆压块机每天可以处理秸秆近15吨。压成块状的秸秆多数销往本地生物质发电厂做发电燃料,同时还卖给周边的畜牧养殖大户和食用菌种植基地。


宿豫区农委副主任刘益召告诉笔者,全区50万亩小麦,每年可产秸秆25万吨左右。如今有了这么多处理办法,禁烧省事多了。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