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系统宣告正式运营。此举畅通了上海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到末端处置的分类循环产业链,“混装混运混处置”问题由此得到解决,可大幅提升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水平,将在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中发挥托底保障作用。
今年是上海开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城投集团整合下属企业,成立了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旨在打造“两网融合”标杆,加快提升分类收运处置能力和水平,通过承担7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发挥托底保障作用。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功能,一个平台。
一个平台
垃圾全程分类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成
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于2018年8月上线试运行,垃圾清运量、处理量、作业实况等都得以可视化呈现。目前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实时数据展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三项功能,覆盖全市16个辖区,消除了传统管理模式各区分立、标准不一、信息不全、时间滞后的痛点,实时反映各区各作业环节的垃圾数量、分类质量、生产调度等数据,实现了对垃圾路径的全程追踪。
系统还运用AI技术对垃圾分类品质进行实时分析处理,有助于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运环节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操作。信息平台的上线,为实现垃圾全程分类管控、促进上海城市垃圾行业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大功能
前端整合功能
——城市环卫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
前端整合,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以基本覆盖全市约400余万户的绿色账户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回收平台合作,在各区建设回收服务点,实现可回收物前端收集的资源整合。
目前,“两网融合”已在嘉定区成功试点,建成159个回收服务点,马陆“两网融合”集散场即将投入运营,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收运+集散中心”的运营模式。
中端管控功能
——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
中端管控功能,即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依托虹口、黄浦、长宁、杨浦、青浦等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改进工艺,升级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
目前徐浦、虎林两大基地已完成19个竖式压缩设备的升级改造,建成各类别垃圾泊位自动分配系统,配备干垃圾、湿垃圾、餐厨垃圾专用集装箱以及车厢可卸式内集卡,编制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运管6项作业标准,已经具备垃圾分类转运条件,并已启动干、湿垃圾的品质识别。
末端托底功能
——开展湿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再利用项目
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在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奉贤、崇明等区建设湿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处置设施,大幅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目前,老港综合填埋场已实施精细化运营,以干垃圾处置为主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已投入使用,飞灰、污泥等多品种固废已实现分类处置,湿垃圾和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两个新项目正在建设。
刘慕仁指出,由于有害垃圾处理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生活中的有害垃圾和报废的电池、荧光灯管、温度计、药品、油漆、杀虫剂等,在很多城市还没有终端处置设施,收运体系也还没有建立。
对此,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尽快落实建设区域内的处置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有害垃圾处置行业,在收费政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