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悄然出现了智能灯杆、智能座椅、智能红绿灯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我们发现,时下备受瞩目的垃圾分类,也搭上科技快车。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不少社区创新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朝阳区劲松五区,是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小区里共有26栋居民楼,1100余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5吨。自2011年试点以来,目前参与分类的家庭已经占到了80%,厨余垃圾分出率由5%提升到了20%。
我们采访中发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是劲松五区普及垃圾分类的“法宝”:街道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垃圾桶边建设“绿馨小屋”,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刷卡”获取积分,通过“绿宝e生活”客户端,居民参与次数、投放重量、所得积分、可换购商品,都可以显示在客户端里。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亚运村、劲松、将台等地全面铺开。到今年年底,它将覆盖全区43个街乡。
如果说开发客户端的做法是“在软件上下功夫”,那么大兴区亦庄镇的工作模式则是“软硬兼施”,不仅开发了客户端,还在试点小区为居民发放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在楼下安装智能垃圾箱。
晓康东里社区就是亦庄镇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在这里,居民在家用带有不同二维码的垃圾袋做好垃圾分类后,到楼下的智能垃圾箱扫码开箱,就能轻松完成投放,参与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通过客户端换购生活用品。分拣员检查后,对于未正确投放的居民,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客户端上进行指导。
亦庄镇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今年5月底,试点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已达93%。今年上半年,该镇4类垃圾中其他垃圾总量同比减少近30吨。日前,亦庄镇决定将垃圾分类推广到全镇19个社区。
除了“刷卡”“扫码”,还有“刷脸”“按指纹”等更加新潮的方式帮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一位居民感叹“垃圾分类还能这么玩?简直像是在做游戏。”
西城区新风街一号院,垃圾分类工作用上了“人脸识别”。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脸”,系统识别后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口,并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积分。由街道出资采购的这套设备,已经来到小区2个多月了。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了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摄像头前,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
家住东城区外交部街33号院、已坚持垃圾分类8年的陆大爷,最近在小区发现了新玩意儿:6台支持“指纹识别”的智能垃圾箱。“这不仅能按指纹,还能刷卡,屏幕上还能记录每个用户参与分类的频次和数量。”陆大爷说,希望这种“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长效化运行下去。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