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普通电脑的制造材料中,含有7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大多数材料无法降解。如何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记者4月25日从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获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研究团队已研发出电子垃圾 “绿色变身”的系列关键技术。
李光明说,废旧的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如果粗放处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将严重污染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并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如果科学处理,许多材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回收再利用空间无限。据了解,自2002年起,李光明团队就已着手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垃圾进行各专项技术及其工艺的研发。
旧手机中的锂离子电池还有再利用价值吗?李光明团队废家电课题组负责人贺文智教授说,可充电的废锂离子电池“浑身都是宝”:对正极材料中的铝进行“热分解”,可分离出银白色的“金属铝”;对已失效的钴酸锂进行“超声一步法”除去杂质并修复,可使其恢复电化学性能,再用于电池生产,所制备的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可超过98%;对负极材料中的铜进行“捶振”、“筛分”,其中98%的铜可回收再利用。
老式电视机显示器,如何“绿色变身”?李光明说,显示器的显像管主要由锥玻璃(1238, -1.00, -0.08%)和屏玻璃组成,采用“湿法冶金”技术,可将锥玻璃中的“铅”提炼出来,转化为成本低廉、技术简单、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硫酸铅”;而屏玻璃则可用于制备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泡沫玻璃”。
新一代液晶显示器是否也能“无害处理”?李光明团队发明了“水热氧化”技术:将具有潜在环境危害的废液晶,在275摄氏度的环境下加热并反应5分钟,其降解率可达97.6%,有毒、有害物质可基本消解。此外,针对废弃的线路板,研究团队还发明了“固体流态化分离”工艺,可对金属与非金属进行高效分离、富集,主要金属铜的回收率高达96%,且实现全程零污染排放。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