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近期攻克干旱区盐碱土砷(As)污染的微生物控制技术难题,将降低来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风险。
据了解,砷在盐碱土中特别活跃,很容易迁移到农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新疆与内蒙古、山西、湖南、云南等地都属高砷富集区。然而,由于高盐碱等原因,利用蜈蚣草进行植物修复等技术难以在西北干旱区推广应用。
2006年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潘响亮及其团队,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开展盐碱土砷污染治理研究。经过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研发出原位微生物矿化固定新技术,从土壤中分离出多株耐盐碱、耐低温的高效细菌,这些细菌可将砷固定在土壤矿物晶格中,从而将砷长期稳定地“锁”在土壤中,以有效防治砷进入食品和水体,进而进入人体。
潘响亮表示,目前他们已获得20多株此类细菌。多年的小试、中试和田间试验表明,这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经济可行的盐碱土砷污染控制技术手段。可推广到奎屯、内蒙古等地盐碱土的砷污染治理,也可推广到国内外非盐碱土的砷污染治理。另外,技术还可以有效修复其他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