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务农”资金链待形成

来源:南方周末2014-04-15 11:01

近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备受重视,尤其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强烈呼吁,将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心向农村转移。

农村环境治理每个领域都有企业尝试商业化,但大多失败了。至今只有农村污水处理的商业化程度最高,且只在最近一两年才热起来。

“农村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阶段。工程承包建设是挣钱的,市场由此形成了。但后期运行成本从哪里来?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农村不可能向农民收费。”

环保部、国土资源部都已描绘了诱人的市场蛋糕。仅就耕地修复而言,国土资源部于2013年底称,全国有5000万亩耕地中重度污染,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元,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蛋糕大而美,但要分食则不易。资金链不成熟是限制农村污染商业化治理的关键因素。

面对前景广阔的耕地修复行业,国内还仅处在研究阶段,研究中的修复方法有植物修复和重金属钝化,而土壤修复企业基本没有开展相关工作。

农地修复目前很难形成产业链。因为全国耕地修复需投入10万亿元以上。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只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还没有见到雏形。“谁污染谁治理”尚未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显然在耕地修复上难以推行,一亩耕地一年的经济收入通常不会超过1000元。

专家观点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