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应以激励机制为主要手段

作者: 冯艳丹 谢源源 孙毅来源:新快报2014-02-19 10:17
连日来,新快报“两会三人行”报道了广州垃圾分类六个试点的实施情况,引发不少委员共鸣。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廖如、理事蔡武参与了新快报“两会三人行”走访,并综合“两会三人行”的暗访内容,广州市台联向广州市政协提交了垃圾分类的集体提案,建议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垃圾分类。
 
约一半以上市民不支持计量收费
 
“据有关统计,在进入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构成中,餐厨垃圾、塑料及橡胶、果叶、纺织物等可回收利用品种占据主体地位,合计占比95%以上。”作为议案的主要撰写人,廖如分析,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分类,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并将会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市民生活。垃圾回收制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制度是需要得到公民、政府、企业三方合力才能得以完善实施。而其中,公众参与则是这个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一个基础和关键。
 
提案提出,对于计量收费,市民的接受程度不高。“据访约一半以上市民不支持计量收费,”廖如分析,理由是一来这应该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二来市民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短期根除。因此,不应该以收费或惩罚手段来管理,而应该以宣传、教育、激励机制为主要手段,让市民逐渐自觉形成新的习惯,自觉垃圾分类。
 
市民对分类知晓率高但自觉性低
 
“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率非常高,但是自觉执行的人少。”廖如透露,在广州市发布《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4人进行调查,表明90.5%的人表示支持生活垃圾分类,其中58.4%的人表示“非常支持”,遗憾的是只有2%的人实施垃圾分类。
 
根据市台联的数据,在实地调研发现有30%的人会使用专用袋,但分类率还是很低的,大概只有5%的人会分。在抽样询问市民是否知道政府为何重视垃圾分类时,80%以上市民表情茫然,猜测可能是为了小区干净吧。由此说明,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提案分析,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低,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于垃圾分类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受访市民对于政府推行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市民表示不清楚具体规定,如如何按袋计量,误时点投放如何监管,能否不使用专用垃圾袋,如果施行垃圾分类,物业公司垃圾处理费每月要增加近万元成本,一年下来要10多万元谁来承担等。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垃圾分类其实操作并不难,主要是公民意识未到位。”廖如强调,应当从宣传、激励机制入手,让公民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入脑入心,让全社会积极参与。
 
建议
 
1 鼓励社会组织入户宣传。
 
各级政府为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提供补助奖励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该项工作。可要求物业小区、集团单位允许社工、义工进入内部宣传教育、技能辅导、技术服务等工作。对社会组织、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和管理机制,建立一定的标准,施以必要的规范。
 
2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
 
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给予补贴、奖励,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鼓励做垃圾回收、能源再生的企业,促使企业扩大生存、盈利空间。
 
3 制定一段时间内奖励机制。
 
如积分奖惩制度、免费获赠分类垃圾桶等,鼓励市民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4 家政人员职业培训加入垃圾分类内容。
 
广州作为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家政服务业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试点视察时,不少丢垃圾的居民都是家庭保姆或钟点工。对此,建议家政人员等服务行业上岗要加强垃圾分类培训。
 
5 实行弹性垃圾收费制度。
 
如果居民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就不应该收取垃圾费,对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收取垃圾费,以示警戒。
 

专家观点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