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蓝天保卫战”成为出镜率较高的环保热词。而要打这场攻坚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散煤污染治理这个“牛鼻子”。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其国土面积仅为全国的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3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其中,散煤年消耗量为3600万吨,虽然只占地区煤炭消耗总量的1/10,污染贡献却达到一半左右。
可以说,散煤燃烧已经成为北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重污染态势未根本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某些城市的一些时段,燃煤排放甚至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治理也成为京津冀“治气”工作中最短的一块板。
散煤污染难以治理,实际还有很多现实的因素。由此看来,资金补贴少,型煤价格高,民众难以接受;散煤小而分散、数量庞大、消费网点多,治理难度大,市场难以管控;还有清洁煤供应网络难以建立等等,都给治理带来难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保卫战”来形容现阶段工作,也真实反映了治理的难度。
不过我们还应看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既反映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决心,也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路线图——“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等,均为解决燃煤清洁化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当然,散煤污染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获得持续改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力。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扎实的工作持续推进治理,也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这些不仅在于体制机制的变革,甚至可能碰触局部利益。比如,据初步测算,电能替代的成本约为散煤成本的4倍,煤改燃气、煤改生物质燃料等方式所产生的成本稍低,但仍是使用散煤的2-3倍。煤改过程中,如何让群众用上既清洁又经济的采暖工具,仍是值得思索的难题。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开动脑筋拿出真办法,才能啃下散煤治理这个“硬骨头”,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