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168公里的海岸线上,白色风机的叶片划破晨雾,与核电站的设施交相辉映。这片曾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沿海县域,正被清洁能源的绿意重新定义。
走进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的项目建设现场,巨型吊装机械挥舞长臂,施工人员往来穿梭,正为年底并网发电全力冲刺。不远处,一座座“海上大风车”将海风转化为绿色电力,每年可输送电力数十亿度。布局绿色能源产业,探索蓝碳交易新机制,推动传统行业升级......近年来,苍南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频频出招,迈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绿色能源:筑牢产业转型“硬脊梁”
“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地”,这是苍南锚定的清晰目标。翻开苍南的“资源账本”,优势一目了然:2740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中,海风终年不息;漫长的海岸线上,潮汐规律更迭;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家门口的资源不能浪费,要把它们都都转化为绿色电能。”基于这一思路,苍南把“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部纳入发展清单,擘画多元清洁能源发展蓝图。
蓝图如何落地?苍南以规划为引领给出答案。2023年12月,《浙江温州苍南县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正式出台,为清洁能源发展划定清晰路线图。路线既定,关键在落实。
在清洁能源布局中,核电与风电无疑是“主角”:核电规划投资超1200亿元,海上风电规划投资约2000亿元。以“双千亿”为龙头,一个涵盖抽水蓄能、新型空气储能、光伏、潮汐能、氢能等“多能并进”的清洁能源及其关联产业体系,正加速在苍南集聚成型。
今年6月,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热态性能试验,预计年底并网发电。在海面之上,创新活力同样澎湃:苍南县现已建成浙江省首个百万千瓦级的海上风电基地,已有1号、2号、4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6号、1号二期海上风电及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已于今年开工。
更值得关注的是,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顶草屿海洋牧场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项目不仅能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环境,未来更将与周边海上风电场形成“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在输送绿色电力的同时,也为海洋生物营造安居乐业的家园,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产业园区:打造减污降碳“主战场”
产业园区,是苍南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战场”。
2024年底,苍南县、苍南县经开区入选浙江省第五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以此为契机,苍南谋划实施39个支撑项目,覆盖能源转型、工业减排、固废处理等五大领域。据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96万吨,相当于再造3个玉苍山森林公园,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落地,需要先锋引领。温州市鹿腾棉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鹿腾棉纺)率先行动,其“年处理7000吨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再利用项目”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减污降碳重点培育项目名单。
走进该企业生产车间,只见废旧布角料被送入开花机,经过滚轴旋转与拉扯,焕发新生。企业负责人黄景盛介绍:“这些旧布角料经过加工,就可以变成蓬松洁白的再生棉,我们再纺成纱线、帆布袋等产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如此,该企业还与苍南县腾创棉纺制品有限公司、苍南县兴泰清洁用品有限公司一同获评“产品碳足迹证书”,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如果说鹿腾棉纺是“先锋”,那么望里镇便是支撑产业转型的“大营”。作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望里镇已形成总产值约7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在这里,废旧纺织品不再是“垃圾”,而是可循环的宝贵的资源——每利用1吨废旧纺织品,可以减少3.2吨二氧化碳排放。
绿色浪潮之下,苍南传统产业正集体向“绿”转身。以印刷包装产业为例,当地正加快推进绿色化、数字化升级。在钱库镇工业园区,印刷车间中曾经刺鼻的气味正逐渐淡去。“现在我们把传统溶剂型油墨换成了水性油墨和胶印油墨,气味好多了。”一家印刷企业负责人指着全封闭生产线说。
据介绍,今年8月18日,钱库镇“年产5亿件数智化绿色印刷品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预计年产值可超两亿元,将加速推动传统印刷作坊形成智能化产业集群,为苍南建设绿色印刷产业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蓝色海洋:变身生态价值“银行”
苍南坐拥丰富的蓝色碳汇资源。近年来,当地将蓝碳开发作为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让蓝色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银行”。
沿浦湾渔业养殖资源得天独厚,碳汇开发潜力巨大。经评估测算,沿浦镇近3年紫菜、海带、蛏子养殖产生的碳汇总量达2.3万吨。为摸清“家底”,苍南主动开展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最新报告显示,苍南县有红树林、淤泥质光滩、无居民海岛植被、海域水体四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约46万吨。
2024年底,苍南县沿浦湾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权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温室气体自主负碳海湾区域。什么是自主负碳?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海洋生态科科长肖徐进解释:即区域在没有购买碳汇减排量、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或其他碳信用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减排和增汇措施,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负值。
根据这一认证,2021年沿浦湾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9925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清除量为30274吨二氧化碳当量,区域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27698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8047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蓝碳交易领域,苍南同样走在前列。当地率先开展渔业碳汇和红树林碳汇交易,近3年累计完成蓝碳交易15笔,交易量达23600吨,交易额达41.2万元;同时促成浙江省首例“蓝碳司法”交易,创新探索“蓝碳赔偿”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让蓝碳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连接纽带”。
如今,沿浦湾畔,新栽种的红树林幼苗随潮水轻轻摆动。170公顷的红树林宜林生境与35公顷的牡蛎礁构成“海洋固碳双翼”,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超万吨。更具创新性的探索在深海展开:转动的风机叶片下是海洋牧场,也是渔业碳汇的新实验场。深远海风电、海洋牧场、海洋捕捞协同发力,清洁能源与蓝碳开发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这片海洋的“绿色价值”。
随着交易清单不断延长,负碳海湾成为现实,这片海已然成为蕴藏财富的“生态银行”,书写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苍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