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今天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气候变化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更新发布的《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秦昌威介绍,我国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培养生态保护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围绕生态文明相关的五大领域设置了生态修复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引导性专业。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18个一级学科以及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位类别,布局建设1000多个博士点、3000多个硕士点。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24个相关专业,310多所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专业布点500多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大量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与科研支撑。此外,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领域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小切口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革。
“中国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重要内容当中,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秦昌威说。
教育部印发专门的教育指南、纲要、教学标准,要求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的科学课、语文课,初中的历史、道德与法治,高中生物与环境等。
他介绍,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多种形式的生态保护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兴趣;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国土绿化、节粮节水节电等方面的教育和活动。比如,各地中小学开展的开学季“生态第一课”活动,暑期青少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植树节等主题活动,高校还有专门的生态研学活动。
秦昌威表示,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各地的博物馆,包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等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生产理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