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资源消耗持续攀升、气候变化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循环经济”正从一个环保理念,逐渐演变为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的核心抓手。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胡清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后,碳减排、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她强调,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循环经济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杠杆,能够撬动整个经济体系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系统革命:从“废物利用”到“经济重构”的跨越
什么是真正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系统,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
根据国际资源专家组的测算,若按照当前线性发展模式持续下去,到2060年全球资源开采总量将比2020年增长约60%,这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问题。为此,包括中国和德国在内的75个国家已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路线图,中国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展现了国家层面的坚定决心。
胡清指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场系统性的经济模式变革,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废品回收”概念。她强调,真正的循环经济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制造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变革。
“比如冰箱的回收,不是单纯拆卸再涂漆就返回到消费端,而是要提取材料,按照材料属性与用途重新制造、重新利用。这是一个大的循环理念,而不只是循环产业。”她特别指出,循环经济理念需要与各个行业深度交叉融合,这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整合与创新,而我国当前正需要建立这样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具体实践层面,资源循环大体可分为“物理循环”与“化学循环”两种路径。“物理循环”是在物品原有物质基础上,通过拆卸、重组、修补等方式,翻新后直接重新使用;“化学循环”则是更彻底的循环方式,物品将完全分解为基本元素,回归原材料本身进行资源的重新利用。胡清指出,化学循环能够真正实现对原生资源的替代,物理循环则主要是在物理形态上改变产品用途。
当下,全球正从循环经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已初具规模——2024年资源回收行业规模达到4.01亿吨,产值突破1.33万亿元,涉及企业数量超过26万家。德国在循环经济领域也实现了约1050亿欧元的营业额,创造了约31万个就业岗位,这表明循环经济不仅具有环境效益,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攻坚时刻:认知、技术与制度的三重挑战
尽管循环经济的理念获得广泛认同,但胡清坦言,从全球范围看,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她指出,目前仅有6.9%的全球物质流实现了循环利用,而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面临资金不足、缺乏约束性目标等问题。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查塔姆研究所的联合研究,目前只有48%的循环经济倡议设定了量化目标,且很少有文件明确财政投入承诺,其执行效果常受制于治理结构薄弱、跨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此外,行业标准的不足也制约了循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特点,缺乏龙头企业,产品低端同质化。”胡清说道。
在行业层面,技术与基础设施瓶颈尤为突出。胡清以纺织行业为例说明,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尚未形成与循环产业相匹配的成熟模式。她指出,每循环利用1kg废旧纺织品,相当于约减少1.1kg原油使用,减少3.6kg二氧化碳排放。在欧盟和中国,纺织品的循环更多是在物理再利用的层面,中国虽有企业从技术上实现了化学层面的循环利用突破,但由于收集规模化不足,因此延缓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进程。“要想让产业可持续大规模发展,技术及规模缺一不可。”胡清说。
化工行业同样也面临挑战。“化学工业作为德国和中国的重要经济部门,目前仍高度依赖化石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原料来源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多余产品大循环,以支持向非化石和可持续替代品的转型,成为一个关键的战略问题。”
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偏颇也影响到了循环产业的发展。胡清也一直在思考,“企业为什么没动力?因为大家觉得循环产业就是‘收破烂儿’的,看不上这个行业,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因为认知的错误,有些地方与企业的循环产业并不完善,也没有很好地对接上下游平台,比如在未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情况下,反而额外产生新的污染物,没有形成资源的闭环。这种产业偏差,极大地制约了循环经济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
破局之道:多方参与,重新塑造循环产业
面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重挑战,胡清提出了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要加强标准制定、金融支持,创新技术及规模化收集系统,利用大数据构建完善的制度及平台网络体系,同时,要加强公众宣传,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政策层面,胡清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将循环经济全面纳入“十五五”规划。“一是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设立‘循环发展’总目标,将‘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产品中再生材料占比、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具体指标纳入其中。”
她提出,可以率先在消费品领域(如纺织品、电子消费品、家用电器等)和影响广泛的行业(例如建筑、汽车、电池等)设定量化指标,并逐步考虑采用强制性或约束性指标,包括初级原材料消耗量、循环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等。同时,要加强标准的制定,包括建立循环产品设计与生产标准、制定循环原材料与产品质量标准等,以促进循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针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胡清提出了培育龙头企业和加强金融支持的建议。“应该培育几个标杆性的大企业,引领技术的标准化水平,而不是无序地发展,导致‘小散乱污’的企业出现。”她指出,循环经济产业必须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才能保证再生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要有动力,能够盈利很重要,才能保证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金融支持这一块我们怎么去做很关键。”她建议开发专项融资工具(如循环经济转型基金),通过税收激励、定向补贴等支持性经济激励机制,提高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公众参与方面,胡清认为当前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带货视频,却很少有人能跟我们讲循环经济,告诉我们这些货物该如何被再利用,通过再利用产生了多少高质量产品,节约了多少石油,减少了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帮助多少人就业等。其实有很多循环经济的内容是可以宣传的。”她建议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循环经济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是一场深刻的系统革命,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构建起完善的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和文化体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真正构建一个‘无废世界’,让我们人类从‘挖地球’,走向‘挖城市现存’。”胡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