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工业固废的“终点折返跑”

来源:陕西网 2025-10-22 14:32 浏览量:158

有工业的地方,就有工业“代谢物”——成堆的赤泥、灰渣以及各种下脚料。它们沉默地占据着空间,也叩问着传统线性生产模式的边界。

铜川铝业正悄然启动着一场深刻的“自我代谢”:工业固废不再是终点站的遗迹,而是亟待唤醒的城市矿山;用过的铝材经回炉后便能涅槃重生。

这里,一场关于资源如何“从终点折返起点”的实践,正勾勒出循环经济清晰而坚韧的脉络。

危废“淬金”

在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一粒粒黑如墨、小如粟的陶粒砂,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撬动了油气开采行业和铝产业固废资源化的绿色变革。

陶粒砂是20世纪90年代由国外引进,广泛用于油气开采的工业产品,它具有强度高、耐酸碱、耐高温、不破坏地层等特性。铜川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较早实现批量生产这类产品的厂家,产品主要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大型油气田开采领域,打破了陶粒砂长期依靠进口的困境。

从“工业垃圾”到“油气粮仓”的支撑剂,铜川的每一颗陶粒砂都成为“减碳先锋”。铜川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秋波说:“我们在研发上努力攻关,就是要让铜川这么多固废能被资源化利用。”

铜川传统无机材料行业曾面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困局,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另辟蹊径,以铝灰、粉煤灰、废瓷砖等含铝固废替代稀缺的铝矾土,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配比、高温烧结等关键技术,使固废利用率达80%以上。

别看这陶粒砂长得不起眼,个头仅有小米的三分之一大小,其实在油气田生产中是一粒响当当的“铁豌豆”,能以扛鼎之力撑开地缝,解放埋藏亿万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延长油气井服务年限,提高油气井产量30%~50%,因此也叫石油压裂支撑剂。

陶粒砂产品质量是否过硬,取决于体积密度、破碎率和浊度这3个关键指标。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庆油田油气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专家教授展开产学研合作。

企业方有需求和生产线,而科研院所和高校方有技术。合作后,针对页岩气开采难度大等问题,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又自主研发了“环保型高强度低密度页岩气用压裂陶粒支撑剂”,综合利用含铝固废替代高品位铝矾土作为主要原料,实现了产品体积密度、视密度、破碎率等主要技术指标的重大突破。此项技术2022年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肯在研发端下功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都会有回馈。”谢秋波说。

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已是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油压裂支撑剂制造商,为油气田开采节约了大量成本。企业年可消化利用含铝固废4.5万吨,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获得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此外,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还培养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20余名,新增就业岗位220余个,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新增销售额6.7亿元,新增利润1.84亿元。

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型消耗,到“回收—再生—新生”的闭环式生长。这片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让过去废弃的矿渣在科技之手中重获新生,这不仅是物质的循环之旅,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层蜕变。

“真正的产业升级,核心在于将可持续发展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而非仅仅是把摊子铺大。”铜川市副市长刘正旺说,未来铜川要让更多工业危废创造新价值。

攀高逐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巩义人,张杜超最常被问到的话就是为什么要把企业从老牌铝都迁到铜川。

业内人都知道,巩义是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铝精深加工基地之一,依托强大的铝产业,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曾经连续20余年在河南省县域经济中排名第一。

但作为河南铝加工产业集聚地,巩义面临土地、环保约束加剧及区域竞争饱和问题。河南传统铝加工产能向西部政策高地、资源富集区梯度转移。

“通过铜川的产业链协同和政策红利,企业能实现降本增效与产品升级双重目标,同时助推铜川铝基新材料产业补链强链。”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经发局局长陈明说,老牌铝都倒逼产业升级外迁,而铜川则通过循环经济模式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成为产业溢出承接地。

“在河南老家,我们已经打下了扎实的产业根基,但丝博会上铜川展现的满满诚意,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新家安在了这里。”陕西东易特嘉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杜超感慨道,“他们不是在招商,而是在真心实意地迎商。让我们这些外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对在铜川的发展充满信心!”

东易特嘉铝业从开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了几个月。在项目审批等手续的办理上,董家河园区管委会主动联系沟通、上门服务。项目总投资4.6亿元,建设10条铸轧生产线和2条冷轧生产线及配套滚涂生产线,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陕西境内还没有冷轧线厂家。东易特嘉三期投产后,将填补陕西铝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让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条持续往精深发展。

冷轧线产品运用领域更加宽泛,产品附加值也会更高。生产出的铝板材料厚度控制在千分之几毫米级别,广泛应用于飞机餐盒料、药用铝箔、高端化妆品包装及电池软包领域。

“除了与园区企业形成配套发展的上下游关系外,引进补链企业还能发挥以商招商作用,助力铜川铝产业集群化向更深层次迈进。”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张强说。

在巩义与铜川的产业接力中,东易特嘉的迁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场发展逻辑的迭代升级。当老工业基地遭遇增长天花板,铜川以循环经济的绿色钥匙,打开了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天地。

当传统铝加工触及竞争红海,铜川用产业链协同的巧劲,撬动了高端制造的新赛道。

铸链成势

在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一组数字正成为悬在铝产业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根据产能测算,铜川董家河园区现有铝深加工企业铝液需求近50万吨,在建项目需求30万吨,在谈项目需求40万吨,合计需求近120万吨,而当前电解铝产能有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铝液短缺也影响到铜川铝产业链群的招商工作。

受前端没有规模性废铝回收分拣企业影响,原料只能外购,加之近年来各地都在发展再生铝项目,原材料紧张成为铜川铝基新材料产业链群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场愈演愈烈的“铝荒”,正在考验着这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潜力。

走进陕西安泰金属的熔炼车间,机械臂挥舞的节奏仿佛带着某种紧迫感。成堆的废弃门窗、汽车轮毂甚至易拉罐,在700摄氏度的烈焰中完成“轮回”。

这些曾被丢弃的金属残骸,如今化作银光的铝锭。“每熔炼一吨废铝,就能少开采4吨铝土矿。”安泰金属公司董事长张春来指着吞吐不息的产线说。

这场“城市矿山”的掘金行动背后,是铜川面对资源困局的绝地反击。当传统电解铝产能触顶,这座城市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从西安迁来的安泰金属在陕西各地建立废铝资源回收网络,并与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废铝回收站签订了收购合同。

“之所以从西安迁到铜川,除了政府在厂房、天然气等方面的政策外,我们更看重的是铜川铝产业链带来的区位优势。”张春来说,一方面,公司可回收铜川本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回收加工后的铝材就地售卖,方便企业降低成本。

陕西大秦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想依托丰富的废铝生产经验发展再生铝,总投资3亿元的6万吨再生铝技改项目目前正在有序施工,计划2025年底完成项目建设,达产后年产值15亿元。

在铜川的铝基新能源上,这些项目被标注为“战略补给点”。它们不仅填补着原料缺口,更悄然改写产业规则。过去衡量一个铝业基地的标尺是“有多少电解槽”,现在更要看“能消化多少废铝”。

站在堆满待熔废料的仓储区,能清晰听见远处冷轧产线的轰鸣声。一边是废旧金属的涅槃重生,一边是高端铝箔的破茧而出。

或许正如园区墙上的标语所预示的,在这个资源约束日益收紧的时代,真正的产业优势,终将属于那些最早学会“向废料要产能”的城市。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