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绿色材料及绿色制程论坛在京举办,参加论坛的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要全面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创立钢铁流程绿色化和智能化理论科学和评价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预期,“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将创立钢铁流程绿色化与智能化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流程及品种绿色化与智能化生产制造技术群;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用关键钢材(1936, -20.00, -1.02%)品种国产化;创建钢铁制造流程绿色化与智能化的系列规范和标准;建立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制造与服务平台,开辟钢铁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形成钢铁工业新业态。他指出,基于绿色化与智能化集成研发的总体思路是,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这四大关键路径。
干勇表示,中国新一代钢铁生态产品的核心技术正在进入重点突破的创新阶段,先进的钢铁生态产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巨大。今后5-10年,中国在先进钢铁材料发展方面一定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认为,钢铁行业要全面确立绿色钢铁发展理念,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资源与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等研发应用体系,建立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还要有效合理利用我国优势资源,研发多元高性能合金,开发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产品,为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用主体材料发挥支撑性作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指出,绿色制造和绿色制程必将是钢铁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尊重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是钢铁人的使命和责任,未来钢铁必然更多绿色。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冶金设备学会理事长徐金梧介绍了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此次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主办,旨在探讨新型钢铁材料开发及绿色制造技术,研究钢铁产品的设计、加工及应用,以及钢铁生产过程节能减碳先进技术,探索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和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台湾次世代钢产学大联盟项目”的协同合作,促进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在绿色钢铁及绿色制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还就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并就钢铁产业的发展走向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