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来源:学习时报 2019-12-23 14:19 浏览量:385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向循环高效利用型转变,应当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海洋资源开发的硬约束机制,谋求循环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功能协同发展。

完善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

完善以海洋治理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制定修改完善有关海岸带保护、海域使用、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海洋法》或《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法》等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基于海洋环境容量,以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出发点,海陆统筹、以海定陆,完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协调、监督和管理机制,推进海岸带管理、海洋功能区划制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岛开发与保护、陆源污染防治、溢油防治、入海污染物排放等海洋管理有关体制机制建设与制度创新,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安排。

实行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集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维护海洋岸线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公共属性,加快制订和完善海洋保育、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污染防控的总体规划,为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提供系统完整的规划引领。

搭建国家和地方各个层面的海洋管理和海洋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平台,引进国外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资源,开展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和中国海为重点的海湾水动力数模、物模研究,为充分利用中远海区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依法依规推进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海洋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海洋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随之而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坚持陆海统筹、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沿海城市在建设涉海主体功能区过程中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海洋资源开发格局。

以港口整合为契机,推进宜港岸段资源的依法依规利用。过去受外向型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压力,违规进行港口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粗放型的港口发展思路较为普遍,不利于开发效益的提高。以全国性的港口整合为契机,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推进全国沿海港口合理布局。经济发展配套良好且港阔水深的基岩底岸线应优化开发,且需不断提高运营效益。经济发展配套良好但容易淤塞的岸线应限制开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自然保护区、海洋岛屿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等岸线应禁止开发。

依据现有涉海法律法规,根据海洋资源的稀缺程度、再生能力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论证和决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和用海建设项目,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秩序,全面提升海洋资源的整体开发效益。

结合国家海洋管理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协调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使用、保护等审批、许可、备案及相关资质管理权下放或委托给沿海城市,真正体现权责一致的行政管辖,确保依法管海、科学用海,大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和资源修复工作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要着手建立以保护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以建设动态的海洋资源与生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和保护机制。支持涉及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研究,引导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海洋污染防治和资源修复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潮间带资源修复、生态湿地保育的新技术新方法,确定科学的海洋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标准,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集保护利用于一体的现代立体海洋空间开发模式。

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海总量,杜绝新建涉海项目环境污染。严格实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对各类海洋工程、海岸工程项目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落实项目建设和投产运营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治理已有污染源,强化陆源排污入海监管,实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逐步实现临海工业和其他陆域污染物的限量、限种类排放,对影响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扩容并按类Ⅳ类标准提标改造。

由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交通港航等部门制定溢油及危险化工产品污染事故、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重大海洋污损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港口码头污染物接收处置能力,加强海域污染源监管整治,清理非法养殖,严厉打击船舶倾废,形成海域监管合力。

建立区域性的海洋环境协作监管和预警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例如,建设防治赤潮和浒苔灾害的联动机制。鉴于目前尚不能完全制止赤潮和浒苔灾害发生,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灾害的影响。对有迹象出现赤潮和浒苔灾害的海区,对赤潮和浒苔的种类、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和浒苔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和浒苔灾害发生提供信息,并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如养殖笼及时沉降等,尽量避免或者降低损失。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