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发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20-07-24 11:09 浏览量:5810

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覆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10类行为领域,并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众评价等专题。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红燕介绍,与2019年相比,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经常进行绿色消费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增加了一倍。

《报告》显示,93.3%的受访者表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报告》解释,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是阻碍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了公众购买。

不要一次性餐具的受访者不到一半

《报告》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但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呈现明显差异。

多数受访者在呵护自然生态、选择低碳出行和节约能源资源方面践行程度较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参与监督举报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方面,公众表现也较为积极。

践行程度相对较差的是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

其中在绿色消费方面,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只有五成受访者经常做到绿色消费,践行度相对较低。

《报告》显示,各类绿色消费行为都不太理想。公众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或使用一次性用品,经常做到“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和“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8.4%和44.6%;其次是“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经常做到的人数占比超过四成;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产品,经常做到“购买符合施用化肥和农药标准的绿色食品”和“购物时选择生产过程污染低的绿色产品”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9.3%和38.5%。

对此,郭红燕介绍,高学历人群“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习惯相对更好,女性、城镇居民、中老年人群以及高学历人群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更好;“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方面,中老年人群和较高收入人群做得较好;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总体随着年龄和收入上升而有所增加。

绿色产品价格较高是重要因素

在公众当中,为何认可绿色消费的受访者比例高而经常做的比例并不高呢?出现知行难以合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报告》指出,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是阻碍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了公众购买。

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阻碍自己选购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些是绿色产品,缺乏推荐信息”和“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有三到四成的受访者选择了“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健全”“价格较高”和“产品类型不够丰富”;还有少部分受访者选择了“周边的人很少买”(8.4%),表明部分公众还存在跟风心理。

《报告》明确,进一步对比阻碍不同收入人群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可以发现,涉及“不知道哪些是绿色产品,缺乏推荐信息”和“价格高”等因素,低收入群体将其选为阻碍因素的比例高于高收入群体。

而在“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不健全”“质量没保障”和“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方面,高收入群体将其列为阻碍因素的比例比低收入群体更高,说明随着收入提高,人们会对绿色产品自身的质量、品种类型以及管理规范有更高期待。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凯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本身存在局限性,包括产品效用不强、功能属性不足;绿色产品价格较高;有效信息缺乏、“漂绿”现象泛滥;绿色产品种类有限,不易寻找。

陈凯建议,应当致力于改善绿色产品属性。短期看,政府支持政策会在绿色产品扩散方面扮演关键角色;长期看,企业需要开发出更好的绿色产品,加强产品的功能属性;优化分销渠道与信息供给。

此外,通过对营销组合的调整,促使消费者确信成为绿色消费者是简单、容易的,包括在主流分销渠道铺货、引用权威机构的绿色认证标志和信息、展示其他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等,也属必要的措施。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