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力争2030年逾半城区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09-20 16:11 浏览量:2941

今年3月,深圳市政府组织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会议,随后成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规划,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20年,深圳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深圳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届时深圳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

想象有一天,城市也能够像海绵一样,通过自身良好的“弹性”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样的愿景,在2030年的深圳就可以实现。今年3月,深圳市政府组织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会议,随后成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日前《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也正式对外发布。

何为海绵城市?国家对其正式的定义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按照规划,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20年,深圳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深圳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届时深圳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才能较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

深圳城市建设的脚步加快,同时也是在对原始自然系统进行扰乱,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材质,原来的土地现在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以及柏油马路,原来下雨后雨水渗入地下,现在雨水只能在地面通过排水系统排走,所以城市越大越容易雨后看海,与此同时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热岛强度增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

与1980年相比,深圳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24%,地表径流量增加约40%,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并切断了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水之间的可持续循环,导致城市生态的退化。

以上种种城市发展的症结只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才能较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并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污染,实现水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

事实上,深圳已经是国内较早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之一。2009年12月,市政府就决定全面加强深圳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管理工作,并以光明新区等地为示范区,开展积极实践。五年来,深圳市先后在大运中心、东部华侨城、万科中心、南山商业文化中心、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等示范项目中,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植被草沟及自然排水系统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生态、节水效益。

今年3月,市政府组织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会议,正式成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有关工作机制后,领导小组日前正式印发《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20年,深圳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深圳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以最高标准、最高质量开展深圳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